深焦电影史 戈达尔批评全球电影美国化——《日以作夜》上映后,他与特吕弗一刀两断。
《蔑视》一片不能让观众对电影有个概念,不过倒是可以让观众了解一些电影工作者,这是我努力想做到的。他们比较诚实,至少比特吕弗的电影来得诚实,他的电影企图让观众说出“电影就是这么拍出来的”。观众什么都不懂,但会很高兴电影强化了“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想法,认为电影就是这么一回事。但问题是,《日以作夜》这部电影根本就不是这么拍的。我已经彻底地、永远地和特吕弗翻脸了,部分原因涉及金钱纠纷。提醒他这件事的同时,我告诉他我已经看过他的新片。所有镜头中独独缺了一个镜头,那就是在他拍摄期间,我看到他与杰奎琳·比塞特手挽着手走进巴黎一家餐馆。由于这是一部谈电影的作品,他至少应该在片中放入这个镜头,这就是他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所在。所有他与杰奎琳在一起的镜头都没在电影中出现,但他毫不犹豫地杜撰了一些与其他人在一起的故事。
特吕弗当时没有回答我。从此我们就一刀两断了。《日以作夜》后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非偶然,因为它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电影。“日以作夜”(La Nuit Américaine)这个名字是一个专业术语,指美国人经常在大白天利用滤色镜拍夜景,天空透过滤色镜会呈现为深蓝色,这种在白天而不在晚上拍夜景的方法就叫作“美国之夜”(Nuit Américaine)。事实上,这是一项很专业的技术。不过同时,我想他们会颁奖给这部影片的原因是,这部影片让人以为在揭露电影的真实面貌,其实却在隐藏。这部影片让人觉得电影是一种我们无法弄明白的神奇的东西,同时也呈现了一个既吸引人却又令人嫌恶的世界……因此,观众一方面很高兴自己并不属于电影圈,另一方面又心甘情愿地定期花五美元去看电影。
当我们开始在法国拍电影时,正是典型法国片走红的时代。我们就是为了唱反调才故意说:“其实美国商业电影比所谓的法国艺术电影好。”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反抗。我们宣称,一部不入流的美国警匪片要比一部由学者或著名编剧写的,或由纪德的小说改编的法国片好。当时就是这种情况。当时法国大片盛行,像是米歇尔·摩根主演的《田园交响曲》,这部影片甚至还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呢!那时我们却说:“一部普雷明格拍摄的不入流的美国片都比它好。”可是在法国,我们却因为不断这么说而弄巧成拙。这只是一种反抗而已,结果从此让我们陷入了美国电影的神话中。
这种情况改变了吗?不,我看反而是愈演愈烈!
就财务方面而言,全球的电影可以说是彻头彻尾地美国化了。印度电影也许是个例外,其产量高居全球第一,他们的普通电影也有一套自己的美学,与西方电影大异其趣。
【全网首发】《电影的七段航程:戈达尔论电影》正在深焦DeepFocus独家售卖中,扫描图中二维码查看详情。
【收听播客】“小宇宙”或“喜马拉雅”搜索深焦DeepFocus了解更多内容[抱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