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区县正职为14级(县处级),正科级干部为17级(营级),股级为19级(连级)

健莹莹评娱乐 2025-03-29 20:17:44

地方区县正职为14级(县处级),正科级干部为17级(营级),股级为19级(连级),大学本科毕业23级(科员),大学专科毕业24级(科员)。国家干部最低就是24级。13级以上干部(地市师级,省部为军级)为高级干部。这是84年工资改革前的国家干部标准。 这年头总有人怀念过去的"铁饭碗"制度,可要是真把当年那套等级标准放到现在,估计能吓跑一堆人。咱们现在年轻人拼死拼活考公考编,搁80年代也就是个24级科员起步,每月工资买肉都得掰着手指头算。那时候的干部级别跟部队军衔似的,县长对应营级干部,听着威风可实际待遇寒碜得很。 当年这套等级制度最扎眼的就是学历歧视。本科毕业直接定23级,专科生就得蹲在24级,差一级可能卡住半辈子晋升路。现在虽说学历还是敲门砖,但好歹有公开考试和绩效考评,过去那套"文凭定终身"的玩法要是延续到现在,怕是得被年轻人喷成筛子。不过话说回来,那时候能考上大学确实金贵,全国每年才毕业几十万人。 高级干部的13级门槛更是个玄学标准,相当于现在副省级起步。当年能混到这个级别的,要么是枪林弹雨里拼出来的老革命,要么是特殊时期的幸运儿。现在看某些老干部回忆录,13级干部开会都带着警卫员,喝的特供茶抽的特供烟,跟普通干部完全活在两个世界。这种待遇差距放今天绝对要被纪委盯上,可当年就是明规则。 工资改革前最魔幻的是级别与待遇严重脱钩。正科级听着像模像样,实际工资可能不如国企熟练工。有个老同志跟我念叨,他当股长那会每月52块工资,厂里八级钳工能拿108块。现在公务员哭穷好歹有年终奖和公积金托底,那时候是真穷得叮当响。难怪当年流行"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 这套等级制度最要命的是流动性差。24级科员想升到23级,不仅要论资排辈还得拼关系。现在虽然晋升也不容易,但至少有公开选拔和岗位竞聘。当年要是没赶上政策变动或者领导赏识,可能到退休都跨不过那道坎。现在年轻人吐槽"躺平",放过去连躺的资格都没有——24级科员想躺平?后面大把中专生等着顶你的缺呢! 84年工资改革把这套等级制度送进历史博物馆,但某些思维惯性还在作怪。现在有些单位评职称还搞论资排辈,提拔干部先看工龄再看能力,这不就是老制度的变种吗?要我说改革改的不仅是工资表,更得改改某些人脑子里的官本位思想。当年13级干部出门配专车,现在厅级干部超标用车照样上纪委通报,这就是进步。 看着现在年轻人吐槽公务员考试内卷,我倒觉得这是好事。至少给了普通人公平竞争的机会,不用像过去那样被学历和出身卡脖子。当年要是专科毕业,这辈子别想跟本科生平起平坐。现在只要有本事,大专学历照样能考进省直机关。这种改变才是真真切切的时代进步。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职级并行制度跟过去等级制也有相似之处。正科副处照样对应着待遇差别,只是不再搞部队那套军衔式称呼。要我说关键不在名头叫啥,而在晋升通道是否透明畅通。过去那种封闭僵化的体系,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又养肥了多少混日子的。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健莹莹评娱乐

健莹莹评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