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李兆基对两个儿子说:“谁先产下长孙,谁就是李家的继承人!”一直单身未婚的李家杰却一囗气给李兆基抱回了三个孙子。 外界普遍认为李兆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商人,但他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商界的敏锐眼光和机遇,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家族背景和卓越的交际手腕。郑宏泰,一位专门研究华人家族历史的学者,曾指出,李兆基的崛起过程与李嘉诚不同。 李嘉诚在1950年代已经独立创立自己的商业帝国,而李兆基则是依靠家族的商界背景,善于利用身边的人脉关系,尤其是与当时商界地位显赫的郭得胜和冯景禧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让李兆基在商界建立了稳固的立足点。评论认为,李兆基在三剑客式的合伙关系中,虽然在很多公开场合处于郭得胜和冯景禧的背后,但正是这种能从他们身上吸取经验并得到提携的机会,奠定了他后来的成功。 李兆基于1928年2月20日出生在广东顺德大良。自幼在家乡的私塾接受传统教育,他的父亲李介甫经营着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专注于黄金、汇兑和外币买卖。李兆基从6岁开始便在父亲的商铺中学习做生意,后来他逐渐参与到父亲的银庄业务中。15岁时,李兆基已经能够经营两间店铺。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兆基曾独自南下香港,在亲戚家中避难,逗留了整整一年。 1948年,李兆基带着仅有的1000元从顺德来到香港。刚到香港时,他并没有立刻进入大型商业圈,而是在上环永乐街和文咸街这一商业核心地段落脚,开始从事外汇兑换和黄金买卖的生意。这项业务得到了中国大陆解放战争时期资金流动的支持,许多富人携带财富逃至香港,导致外汇和黄金生意异常繁荣。正是在这个时期,李兆基凭借熟悉的外汇兑换和黄金买卖经验,在香港稳扎了根。 2009年的一天,李兆基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也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年纪了。我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李家杰和李家诚面面相觑,不明白父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李兆基清了清嗓子,正色道:"作为李家的继承人,不能只顾个人的事业,还要尽早留下子嗣。所以,我决定了,你们兄弟俩,谁要是先生了长孙,谁就是李家正统的继承人。" 兄弟俩闻言大吃一惊。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向来严肃古板的父亲,居然提出这样一个看似荒唐的要求。 就在此时,一个好友无意中给李家杰出了个点子。"老兄,你完全可以去国外找代孕啊!这样既不用结婚,又能得到自己的孩子,一举两得!" 李家杰一拍大腿,恍然大悟。他立即动身前往美国,通过专业的代孕机构,开启了"借种生子"的计划。很快,他就得到了令人惊喜的消息:代孕母亲怀上了三胞胎儿子。 消息传到香港,李兆基闻讯大喜过望。他二话不说飞到美国,第一时间见到了这三个可爱的小孙子。望着孩子们粉嫩的小脸蛋,老爷子笑得合不拢嘴。 而此时的李家诚也没闲着。见哥哥抢先一步,他和徐子淇也加紧了造人的步伐。不久,他们先后喜获两千金两少爷,一举扭转了颓势,在家族继承权的争夺中后来居上。 李兆基喜不自禁,欣慰地宣布,自己毕生积累的3000多亿资产,将由两个儿子平分。内地的产业归李家杰打理,香港的产业则交由李家诚经营,两不相犯,互不干涉。 李兆基的商业策略基于一个趋势:工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房价的上涨速度,这意味着成千上万的购房者和租房者能够负担得起新建的公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李兆基所领导的恒基兆业在沙田新建了一个小镇,成为了50多万人的家园。 随着房地产业务的日益壮大,李兆基将大量亲戚纳入到公司的管理层中,包括他的子女和侄子侄女,至少有十人担任了公司的高级职务。李兆基的儿子李家傑和李家誠在2019年成为了公司的联席主席,进一步加强了家族的商业统治。 2007年,李兆基转向股市,成立了兆基财经并迅速积累了2000亿港币的资产。他在投资中资股票时获得了巨额利润,财富也迅速增长,甚至被称为“香港巴菲特”或“亚洲股神”。然而,李兆基的股市投资并非总是顺风顺水。 在金融海啸期间,李兆基多次判断错误,并承认自己不过是“冒牌股神”。他所谓的“亚洲股神”梦最终破灭,2009年兆基财经的资产缩水了六成。尽管如此,李兆基依然在财富管理方面展现了他的智慧,他始终坚信“赚钱要成功,使用钱也要成功”。 李兆基大力投入慈善事业,创立了李兆基基金会,累计捐款超过300亿港币,用于资助教育、医疗和扶贫项目。其中,他捐建了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并积极支持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李兆基提倡慈善事业应具备杠杆效应,认为通过教育捐赠能够培育更多人才,从而反哺社会。他的这些慈善行为不仅帮助了许多人,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009年,李兆基对两个儿子说:“谁先产下长孙,谁就是李家的继承人!”一直单身未
运赛过去
2025-03-29 18:42:4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