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年,马皇后出殡,狂风暴雨不止,朱元璋大发雷霆:“雨若不停,送葬人全部陪葬!”在场的人吓得瑟瑟发抖,此时宗泐法师说了一句话,救了众人。
1382年8月,一代贤后马皇后驾崩,享年51岁。 消息传来,朱元璋悲痛欲绝,彻夜难眠。他想起妻子生前对他的种种叮嘱,尤其是临终前让他不要为难太医的那番话,更是令他泪如泉涌。 半个月前,马皇后病重,朱元璋红着眼睛呵斥太医治病无方。 马皇后见状,虚弱地抚摸着他的手说:"陛下为臣妾做得够多了,死生有命,莫强求。我死后,切莫为难他人。" 一席话,饱含着对朱元璋的理解和宽慰。她知道丈夫有多爱她,但也不愿他迁怒旁人。 躺在病榻上,马皇后时常会想起她和朱元璋的过往。 当年朱元璋犯了军规被关押,她冒着被父亲责罚的风险,偷偷做饼给朱元璋送去,只为了给心爱之人果腹充饥。 后来她又不顾自己的身孕,陪着朱元璋四处征战,赶制军衣、照顾伤员、出谋划策,为夺取天下鞠躬尽瘁。而今物是人非,往事历历在目,马皇后心中五味杂陈。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红颜知己,更是他的精神支柱。如今爱妻香消玉殒,朱元璋感到痛彻心扉,六神无主。他下令为马皇后举办国葬,要求文武百官披麻戴孝,为爱妻送行。 国丧期间,有大臣进言,以马皇后之德,理应上表请谥,以彰显其贤德懿行。 朱元璋闻言,抚掌称善,当即下旨为马皇后上尊号曰"孝慈高皇后",以示对爱妻的崇敬和怀念。 马皇后的葬礼,是洪武年间规模最大的一次。 马皇后的葬礼选在八月初八这天。一大早天还是晴朗的,谁知出殡时分,天色突变,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倾盆大雨随之而下。 暴雨如注,雨水很快在地上汇聚成流,道路泥泞不堪。送葬的队伍本已步履维艰,这一场急雨让众人更加狼狈不堪。供奉马皇后遗体的华盖几次差点被狂风掀翻,棺木上的明黄罗幔被雨水浇得透湿,凄惨地贴在木头上。护卫遗体的侍卫几次滑倒,队伍被冲得七零八落。百官望着皇后灵柩,只能任凭雨水淋湿衣衫,无人敢离队躲雨。 正在这时,朱元璋的一声怒吼划破长空:"这是什么天象!皇后的葬礼岂能如此潦草!来人,速去请法师诵经祈福,若雨还不停,送葬人等一个不留,全部给皇后殉葬!"君王之怒如雷霆,吓得文武百官战战兢兢,连大气都不敢出。 不少大臣见此情形,纷纷跪下苦苦哀求,劝谏皇上息怒,称年事已高的百姓根本禁不住风吹雨淋,恳请皇上三思。然而朱元璋此时已是怒不可遏,根本听不进劝告,反而更加暴跳如雷,斥责众臣不忠不孝。他放言要让所有送葬之人都殉葬,以平息自己的愤怒,泄己心中之恨。 一时间人心惶惶,不少老弱妇孺已是泣不成声。葬礼现场乱作一团,人人自危、个个惶恐,唯恐落得个陪葬的下场。可就在此时,有几个身着法衣的僧人缓步走来。 朱元璋定睛一看,正是平日里常在宫中诵经说法的宗泐大师。只见他带着几个得意门生,径直来到君王面前,作揖行礼,神态自若。朱元璋本已大发雷霆,见到宗泐法师,心中略感诧异,语气稍霁,问道:"大师此时前来,所为何事?" 宗泐法师不卑不亢地说:"老衲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他的语气平和中透着坚定,丝毫没有畏惧君王的威严。朱元璋心知宗泐是位得道高僧,平素敬重有加,此时虽怒气未消,但仍愿洗耳恭听。 朱元璋收敛怒容,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宗泐法师微微颔首。 宗泐法师平静地开口道:"陛下,贫僧斗胆说一句,皇后娘娘一生仁慈善良,最疼惜黎民百姓。若让无辜百姓为她殉葬,只怕有违娘娘的本意啊。" "皇后生前曾立下遗嘱,嘱咐身后事从简,不要劳民伤财。眼下百姓为送皇后最后一程,甘冒风雨,与她的遗愿何其相悖。陛下岂能因一时悲愤,便背弃皇后的心愿?贫僧以为,皇后若泉下有知,定会含泪劝谏陛下三思啊。"宗泐语重心长地劝说道。 朱元璋闻言,神色渐缓,心中稍觉惭愧。他想起马皇后的谆谆教诲,她总是以仁慈为怀,最牵挂的就是天下百姓。如今一怒之下,居然要残害无辜,确实与妻子的心愿背道而驰。想到这里,朱元璋的怒气渐渐消散。 可转念一想,他又觉得自己颜面难保。身为君王,怎能说变脸就变脸?于是他沉声道:"大师此言有理,但律法如山,岂能朝令夕改?皇后的葬礼若就这样草草了事,岂不有损国体?这样吧,继续送葬,但不必强求民众淋雨,有去有回便是。" 宗泐见朱元璋仍有几分迟疑,当即跪下请罪道:"陛下,贫僧斗胆再进一言。皇后仁德天下皆知,百姓对她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若在此时勉强民众,反倒是对皇后的不敬啊。倒不如顺应天时,等雨止再行出殡,岂非皆大欢喜?" 朱元璋略一沉吟,终于点头应允:"大师所言有理。就按你说的办吧。"随即一挥手,命人把百姓安置到干燥的地方暂避,等雨过天晴再出发。 雨渐渐小了,民众得以喘息。宗泐率法师们诵经祈祷,祈求上苍庇佑,赐福皇后灵位。不多时,雨过天晴,送葬队伍重新出发。百姓虽然衣衫褴褛,但心情却轻松了许多。他们感念皇后生前仁慈,也感激君王顾全大局,没有生拘民众性命。
幸运
这是天意,马皇后走,生前善良老天以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