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在研制东风二号导弹的关键时刻,发现射程不足,几乎所有人都主张增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3-29 08:17:33

1964年,钱学森在研制东风二号导弹的关键时刻,发现射程不足,几乎所有人都主张增加助燃剂的用量。然而,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一位年轻的技术员突然起身,语出惊人:“应该减少600公斤助燃剂!”此言一出,现场顿时一片哗然,不少人嗤之以鼻。可钱学森却眼中闪过一道亮光,拍案叫绝:“妙计!” 【消息源自:《中国载人航天“大总师”走了,钱学森推荐了他》2024年7月16日 中国新闻周刊】 1964年的北京,第五研究院的实验室里,气氛凝重得像一块铁板。东风二号导弹的研发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但射程不足的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实验室里,钱学森站在黑板前,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周围站着一群资深专家,他们的表情同样严肃。 “再增加助燃剂吧,这是最直接的办法。”一位头发花白的专家打破了沉默,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其他人纷纷点头附和,仿佛这是唯一的出路。钱学森没有立即回应,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了角落里一个年轻人身上。那是王永志,32岁,刚从苏联留学归来,专攻导弹技术。 王永志站在人群边缘,手里握着一份厚厚的计算稿纸,眼神里闪烁着与其他人不同的光芒。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附和,而是沉默着,似乎在等待一个机会。终于,他开口了:“钱老,我觉得增加助燃剂可能不是最好的办法。”他的声音不大,但足够让所有人都转过头来。 “哦?”钱学森挑了挑眉,目光里带着一丝兴趣,“说说你的想法。” 王永志深吸一口气,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画图:“助燃剂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高温下会膨胀,反而增加导弹的重量。如果我们减少600kg助燃剂,重量减轻,射程反而会提升。”他的话音刚落,实验室里就响起了一片质疑声。 “减少助燃剂?这简直是胡闹!”一位专家忍不住冷笑,“年轻人,不要异想天开。” 王永志没有退缩,他举起手中的稿纸:“我做了详细的计算和模拟实验,数据证明这个方案是可行的。”他的语气坚定,眼神里没有一丝动摇。 钱学森接过稿纸,仔细翻阅起来。几分钟后,他抬起头,目光里带着赞许:“永志,你的思路很有创意。科学需要创新,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传统。”他转身对其他专家说:“我们不妨试一试这个方案。”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永志的方案被付诸实践。实验室里,他和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着调整和测试。每一次失败,都让他更加坚定;每一次成功,都让他离目标更近一步。终于,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的试验日到了。 发射场上,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随着一声巨响,导弹腾空而起,划破长空。几分钟后,数据传回:射程达标,试验成功!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王永志站在人群中,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知道,这一刻不仅仅属于他,更属于所有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的人。 钱学森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永志,干得漂亮。你的逆向思维,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王永志谦虚地笑了笑:“钱老,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次成功,不仅解决了东风二号导弹的射程问题,也让王永志在科研界崭露头角。后来,在钱学森的推荐下,他成为了中国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中国航天事业走向新的高度。 多年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总会感慨:正是王永志的“逆向思维”,让中国航天事业在关键时刻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0 阅读:0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