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一帝,就是懂了一个道理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3-06 11:53:01

李世民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的皇帝,在于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为君之道。贞观初年,他向大臣们发表了一番谈话,论述为君之道。

▲ 唐太宗李世民

他的原话是说: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他的意思是说,当皇帝君临天下,一定要遵循一个天道,这个道就是当好皇帝,必须先要存养百姓。

如果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皇帝的私利,那就像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一样,等你肚子吃饱了,肉割完了,其实你的身体也完了。

他把君主、社稷、民众三者的关系梳理得很清楚:老百姓是根本,老百姓是基础。

所以这一套为君之道是李世民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向,即意识到自己当初抢夺了政权,那么现在的担当就是存养天下百姓。

他在探讨为君之道:要存养百姓,如何才能让老百姓安稳地过日子,拥护这个政权呢?

他没有那么虚无缥缈地去谈论哲学问题,他讲得最关键、很务实的一点就是不夺农时。

对于老百姓来说,在传统农耕社会里,最大的恩惠就是不要强迫他们去做耽误农时的事情。

▲ 种地图

所以他在贞观二年又说了一段话:“凡事皆须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夺农时为本。”

他在强调所有的事情都要找到根本,国以民为本,而民众的根本就是衣食,民以衣食为本。你要保证老百姓能够正常地生产生活,吃饱肚子,保证老百姓丰衣足食。

前提是什么?他想到了一个最具体的问题:不夺农时,以不夺农时为本,几月当下,几月当收,一定不要耽误老百姓的农活。

他就抓住了这个实质性的问题,而且一定要按照这个来执行。

比如说在贞观五年的时候,太子李承乾要行冠礼,就是举行成年礼。他找阴阳先生看吉日,算出二月行冠礼是个吉日,就向唐太宗汇报说,太子要举行成年礼, 他们确定了一个良辰吉日,就是农历二月的某天。

▲ 太子李承乾

唐太宗一看,太子要行成年礼,要动用很多老百姓,还有具体的布置工作,很多人来管理,部队也要调整,而当时的军队成员基本上都是兵农合一,是生产主力。

仔细一看日子,太宗说,不行,这会耽误关东地区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可是主持仪式的官员说,阴阳先生算好了,再改时间可能不吉利。

唐太宗大怒,反问,什么叫吉利?

最大的吉利就是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只要不妨碍老百姓的生产,太子哪天举行成年礼,一定都是吉日。

这话说的非常有魄力,他不相信阴阳之说,因为他脑子里装着“凡事皆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老百姓的耕种生活就是前提,就是不要妨碍农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贞观二年唐太宗吃蝗虫那件事。本身也是他体恤百姓,关心农业生产的一个体现。

他到御花园去举行亲耕的仪式,发现刚刚有很多蝗虫。他就抓起一只蝗虫来,往嘴里送。

他说:“蝗虫啊,你这些坏东西吃掉老百姓的庄稼,你吃掉庄稼就吃掉老百姓的命。你不如到我肚子里去,把我的肠子,把我的肺咬掉算了。”

底下劝他:“皇上不能吃这东西,脏,吃了会得病。”

▲ 蝗虫

他回答道:“怕什么得病啊,只要老百姓生产安定、生活安定,皇帝就是安定的,就不会得病。”

所以,他的这种以民为本,不夺农时的理念,之所以如此重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他是从隋末农民战争走过来的。

他亲眼看到了一个强大的隋王朝,被窦建德、瓦岗军、各路农民武装风卷残云一下,几年之间就推翻了。他在贞观6年就发了一通感慨,说:“为什么自古以来,历代王朝都是难以逃脱这个兴衰的周期律呢?”

原因就在于君主不能够了解社会现状,不能够听取不同意见,成天都是听的那些吹牛拍马、阿谀奉承的话。

▲ 唐太宗李世民

所以,他们不知道时政之道,是不了解民间之疾苦。

最后他得出了结论: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