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国家给石家庄造纸厂下达了年利润17万元的任务,厂领导却由于连年亏损不敢接下,销售科长马胜利却在厂门前贴出《向领导班子表决心》,希望能够承包造纸厂!
1984年的一天,石家庄造纸厂的销售科长马胜利做了一个惊人之举。 他在厂门口贴出了一张大字报,题为《向领导班子表决心》。 大字报的内容让人瞠目结舌:马胜利竟然要求承包这个连年亏损的小厂子! 消息传开,舆论一片哗然。 有人说马胜利是想出风头,有人说他是在找死,更有人认为他在觊觎厂长的位置。毕竟,石家庄造纸厂已经亏损多年,谁都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就连厂领导也对国家下达的17万元年利润指标不敢接。马胜利凭什么能扭转乾坤? 质疑归质疑,马胜利却有自己的考量。不久前,面对如山般堆积的卫生纸,厂长一筹莫展。马胜利主动请缨,想方设法在两个月内卖光了所有积压的货。这个年仅30岁的小伙子,以行动证明了自己过人的能力,赢得了厂长的认可。 如今面对更大的挑战,马胜利再次挺身而出,然而厂长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不仅拒绝了马胜利的请求,还将其销售科长的职务撤了下来。在他看来,马胜利的行为有谋取私利之嫌,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 马胜利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决定越级上访,直接找上级反映情况。1984年6月,在刘部长的支持下,马胜利如愿以偿,正式接手了石家庄造纸厂。上任伊始,他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对内优化管理,对外调整产品结构,控制成本。短短半年,这个昔日的亏损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马胜利,这个名字在中国经济和企业界历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他的“承包思路”成了国营企业脱困的灵丹妙药,其提出的“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方案,不仅创新了管理理念,也使得不少国有企业走出了困境。这一策略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灵活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使企业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甚至在困境中逆势上升。 1986年底,马胜利因其突出贡献获得了多个荣誉,其中包括“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好厂长”以及“勇于开拓的改革者”的称号。这样的认可不只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所领导的企业变革的高度评价。1987年,马胜利再次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这一荣誉,这对于一个企业领导者来说,显得尤为不同寻常。而在1988年,马胜利与鲁冠球、汪海等20位杰出的企业家一同荣获了中国首届企业家金球奖。这个奖项象征着他在中国企业界的领导地位和创新精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马胜利在1986年和1988年两度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这一荣誉至今只有他一人曾两次获得,成为了他事业成就的象征之一。这些奖项的背后,是他不断挑战传统管理模式,推动改革创新的努力。正如一位知名经济学家所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是做前人没有做过、不知怎么做的事;而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事,也是做前人没有做过、不知怎么做的事。”马胜利正是凭借这样的胆略和智慧,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1987年,马胜利开始了他更具宏大愿景的计划——承包20个省、100家中国造纸企业。这不仅是一项商业计划,更是一场具有“中国”名号的大型经济工程。全称“中国马胜利造纸集团”,他不仅是该集团的创始人,也是100家分厂的法人代表。这个目标的宏伟和野心无疑让人惊叹,但马胜利的雄心并未受到质疑。毕竟,他是一位曾四次受到邓小平接见的企业家,背后有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支持。对马胜利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的尝试,更是一次全新的战略布局。 作家高峰在其作品《马承包新传》中生动地描绘了马胜利的魅力。马胜利的演讲风格堪称一绝,谈笑风生,幽默风趣,能够迅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人陶醉其中。一次次的演讲、一个个承包项目的签订,让马胜利几乎成为了中国企业界的救命稻草。他的口才和思维方式,总能在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令企业家和官员都深感钦佩。 1988年1月19日,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的成立标志着这一计划的正式启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马胜利与中国28家企业签署了承包合同,随后又有70多家企业表达了合作的意愿。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胜利成功地达成了100个厂的承包协议,集团的效益也逐渐得到体现。这个惊人的成就,不仅让马胜利的名字响彻中国经济界,更让他成为了改革开放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之一。 然而,马胜利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在集团成立的当天,马胜利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挑战。当时,石家庄市市长王葆华出席了集团的成立大会,但他却在成立前一天公开批评了马胜利的做法。王葆华回忆称,马胜利在召开如此重大的会议之前,居然没有提前向市里汇报,直接邀请他参加,给市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王市长的批评,揭示了马胜利过于急功近利的做法,也为后来的挑战埋下了伏笔。 尽管如此,马胜利并没有因为外界的质疑而放慢脚步。中国马胜利造纸集团在短短的几年里发展迅猛,凭借着创新的管理模式和灵活的市场策略,成功地将一批濒临倒闭的国有造纸厂扭转了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