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结果突然发现有几名服装整齐,背着斜挎包的战士很奇怪,于是他便立马过去询问,可没想到,这一问他当场就变得严肃起来,直接大声喊道:“去,把你们司令给我找来”。
1964年的酒泉,天高云淡,秋风送爽。这一天午后,张将军来到基地机关服务社。这时,他注意到几名战士的形象十分特别:他们身着整齐的军装,每人都背着一个斜挎包,但脸上却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更令人在意的是,他们的军装上还沾着不少灰尘,显然经过了长途跋涉。这个情况引起了张将军的警觉,因为在军营里,战士们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背着斜挎包四处走动。 张将军立即走上前去询问情况。原来这几名战士是从十几公里外的执勤点赶来的。他们带着购物清单和干粮,徒步向基地进发。他们肩负着全连战士的嘱托,准备购买一些急需的生活用品。 一路上,戈壁滩的砂石磨得他们的军靴生疼,但他们仍然保持着整齐的军容。走了将近三个小时,他们终于到达了基地。然而,服务社的物资已经发放完毕,要等到下个周末才会再次补充。 而这个"下个周末",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战士来说,意味着他们又要重复一次这样的长途跋涉。更让人揪心的是,他们带来的干粮早已在路上吃完,此时已经到了午饭时间,却连一口热饭都没有着落。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发现,让张将军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这一刻,张将军提高了声音,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道:"去把你们司令找来!" 这声命令掷地有声,在服务社的走廊里回荡。它不仅打破了午后的宁静,更预示着一场关于基层战士生活保障问题的重要变革即将展开。张将军站在原地,目光凝重。作为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军事家,他深知基层战士的不易,也更明白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张爱萍同志的政治与军事生涯充满了波澜壮阔的成就与奉献,他不仅是中国国防建设和科技进步的推动者,也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他复出的过程中,张爱萍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军事科技知识,带领着中国的国防科技力量迈上了新台阶。尤其在战略武器的研发、军队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科技的振兴等方面,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爱萍复职后的首要任务便是恢复和整顿国防科技领域的工作秩序。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国防和科技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张爱萍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顿工作,重建了对国防科技工作的信心和方向。他的努力很快见到了成效,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也为日后取得的辉煌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张爱萍的主导下,中央军委与国防科委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他深知要让中国在国际军备竞赛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因此,他集中精力在研制和试验一系列关键性武器装备上,尤其在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80年5月,他成功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中国战略威慑能力的显著提升,同时也表明了张爱萍在军事科技领域的卓越领导力。该事件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军事舞台上的地位,也进一步证明了张爱萍对军事科技创新的远见与推动作用。 在科技与国防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后,张爱萍于1980年9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并主持了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军委科装委的合并工作,成立了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这一改革举措有效地整合了中国的国防科技资源,使得科研力量得到了更高效的组织和调动。同时,张爱萍也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这使他能够进一步加强军队的整体协调和指挥,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他的战略眼光和统筹能力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也为中国的国防力量注入了强大的科技支持。 在军事领域,张爱萍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意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关键所在。因此,他给予“银河”巨型计算机、军用汉字系列微机等信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极大的支持,为中国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他不仅注重高科技武器的研发,还力推军队装备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提升了中国军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战能力。 张爱萍同样对中国军队的机械化建设和战略部署有着深刻的理解与高度的重视。他推动了机械化集团军的试点工作,试图在国防科技发展中平衡民用与军用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国防与经济建设的双赢。他所提出的“保军转民”工作理念,为中国的工业化和核电等重大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战略引领。通过这些措施,张爱萍为中国的核能与军事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秦山核电站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确保了中国在全球能源竞争中的地位。 张爱萍不仅在国内推动了军队现代化,他还积极开展国际军事外交和防科技交流。他的外交足迹遍布全球,他出访多个国家,与世界各国军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国国防科技的国际化。通过这些努力,他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与世界各国的军事友好交往架起了桥梁,也使中国军队的声誉和实力得到了全球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