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双胞胎17岁代孕女孩已嫁人最近由于反代孕志愿者上官正义的举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17岁女子哈某给人代孕双胞胎的事儿又被揭了出来。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无意中透露,17岁的哈某已嫁在布拖县,代孕前已生育过一胎。这又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民指责说哈某未到法定结婚年龄就已嫁人生育,要求追查到底,可能还要想追责一大批人。
我个人认为,涉及17岁彝族代孕女子的个人隐私,调查结果没有必要公布,凉山地方政府不能由上官正义牵着鼻子走。其实这个事儿也没什么好调查的,该女子虽然结婚和生育年龄较早,但在凉山彝族地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按照凉山彝族的传统习俗,女孩在15岁换掉童裙以后,就属于成年人,完全可以恋爱和结婚,这个年龄虽然比法定结婚年龄小了点(当地规定彝族女子十八岁为法定结婚年龄),但自古以来如此,并不违背当地的公序良俗。而且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女子法定结婚年龄也就是这个岁数。中国是因为过去计划生育的需要,而调高了男女的法定结婚年龄。这些年来一直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呼吁应该降低法定结婚年龄,以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既然实际情况如此,所以我认为凉山彝族女子哈某早婚早育的情况也就没有什么好调查的了。内地网民也不必大惊小怪,我们必须要清楚,凉山彝族地区在1956年以前还属于奴隶社会,是由土司和黑彝家支在统治,连基层政权都没有,生产力极不发达,对原始劳动力的需求很大,养成了彝族人民早婚早育的观念。1956年到1958年期间废除奴隶制度,很快又进入全国经济困难的大跃进时期,随后又是小四清、大四清、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不断,也说不上有什么像样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
在八十年代以前,99%的凉山彝族人民都是文盲。二十年前都还在“人畜不分居”,也就是人和牛马羊是在一个瓦板屋里睡的。什么叫瓦板屋?就是土坯房上没有瓦片,而是盖的木板,高原地区风大,害怕大风把屋顶的木板吹走,又要用几块石头来压住,这个就瓦板屋。
凉山州过去一直是全国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很多彝族老乡根本不会说汉语,也听不懂汉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照古老的生活习俗在艰难的生存。他们对外部世界不了解,更不清楚五四以来的所谓新文化、新思潮。你要他们的婚育价值观和内地人民看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对各种各样的政治正确的进步主义思潮,他们是陌生的,是惊诧的,是不理解的,改变尚需时日。什么叫废除凉山彝族奴隶制度以后是“一步跨千年”,这个就是“一步跨千年”,但是这一步并不是短短几十年可以走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