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武汉女大学生吴明珠,放弃了城里的工作,趁父母不注意,连夜逃往新疆。父亲称要与她断绝关系,母亲气得生了3天病。谁知,几年后女孩回家,父母两人却目瞪口呆。
1950年,吴明珠和袁隆平、向仲怀一起进入西南农学院学习,大学时受到的教育,给吴明珠指明了人生方向。
由于成绩优异,1953年大学毕业后,吴明珠被分配到一个好单位,同学们都羡慕得直咂嘴,吴明珠却皱起了眉头。
2年后,新疆来招农学人才,吴明珠毫不犹豫递交了申请,领导却不同意:“你一个女孩子家的,适应不了那边艰苦的环境。“
可是,吴明珠却信誓旦旦地说:“我是学习果蔬的,不去新疆搞科研就太浪费了。”几番软磨硬泡,领带这才答应了她的请求。
这个决定却让家里炸开了锅。
父亲气得摔掉了茶壶:“你要是敢去,就别再回来!”妈妈哭了3天3夜:“我们供你读书,不是让你去受苦的。”
可吴明珠已经下定决心, 那天晚上,她悄悄收拾好行李,连夜坐上了去新疆的车。
而现实的条件,远比想象中要艰难的多。
吴明珠生长在南方,饮食清淡,而新疆更多以牛羊肉为主,她光是闻到膻味就开始反胃,可村民们太热情,她只好强忍吞咽下去,胃里却一阵翻江倒海。
无奈下, 吴明珠只好跑到外面悄悄吐掉,又拿水漱了几次口,深吸了一口气之后,回到座位上继续吃。
然而,住宿条件更是艰辛。
吴明珠睡习惯了床,但现在只能躺在硬邦邦的炕上,然而昼夜温差大,炕上很热,可是人又很冷,还有虱子在身上爬,吴明珠整宿都睡不着。
为了找到一手资料,吴明珠顶着40多度的天气,只背着一壶水和一块囊,横穿漫天的风沙。
而到了人烟稀少的地区,还有野狼在四周游荡,她吓得不敢出声,用毡毯将自己裹起来,躲在废弃的窑洞边。
就这样,走了3天3夜,吴明珠终于找到了心心念念的品种。
后来的3年里,为了找到更多好的品种,她和同事走遍300多个生产队,将新疆地区的瓜分类成为44多个品种,整理出了第一份资源档案,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怀孕那年,吴明珠孕反十分严重,可为了不耽误研究进程,她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笑着说:“大家还等着吃瓜呢!”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怀孕时期的吴明珠不到40公斤,孩子也因此早产,生下来只有3斤多。
孩子出生后,吴明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好决定将3个月大的孩子送回母亲身边照顾。
站在家门口,吴明珠踌躇了很久,最终鼓起勇气敲门,母亲开门后一脸茫然:“您找谁?”
“妈,是我明珠呀!”母亲却愣住了,回过神后眼泪直往下掉,满眼的心疼。
眼前的女儿,皮肤被晒得黝黑,嘴唇干裂,眼窝深陷,手指粗糙,还结满了厚厚的茧子,瘦得只剩下60斤。
然而,听完女儿这几年的工作成果,父母亲满含热泪说了一句:“你做得对。”
后来,女儿出生后,吴明珠也将孩子送到父母身边照顾,好几年才见一次面。
一次,吴明珠回家,孩子们直勾勾看着她,转而喊吴明珠的哥嫂为爸妈,父母赶紧纠正,孩子却撇了撇嘴:“我们不是她的孩子!她的孩子是那些瓜。”
听到这些话,吴明珠的心揪得生疼。她也想把孩子带在身边,可那会农业基础正薄弱,袁隆平正在潜心水稻,她又怎么能因为孩子放弃工作呢?
于是,她咬咬牙,再次扎进了瓜棚里,潜心研究现代科技种瓜技术,还免费教给当地的瓜农,一位厉害的瓜农却说:“胡扯,我家世代就不见得有这么种瓜的。”
吴明珠没有反驳,她在这位瓜农的对面开出了3亩荒地,用科学方法种瓜,这位瓜农打起了擂台。
秋天时,吴明珠的瓜不仅个头大,产量多,而且还鲜甜多汁,附近瓜农纷纷来参观,一直赞不绝口:“还得是科学种瓜啊!”
然而,由于甜瓜对气候依赖性大, 一个品种的孕育周期需要8-10年,为了缩短周期,吴明珠决定把新研发的种子带到海南,从此奔波在海南和新疆两地,实现了瓜的产量,也带动了瓜农的收入。
历经50多年的研究,吴明珠培育出了28个经由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一直到今年,她培育出来的红心脆、麒麟瓜、绿宝石瓜、香梨黄、金凤凰等仍畅销不衰。
直到2010年,80岁高龄的吴明珠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工作,直到这时,她才得以和家人团聚。
今年91岁的她,因为患有阿兹尔海默症,已经认不出人了,却记得瓜的品种,有时候还会说道:“该给瓜授粉了。”
吴明珠把自己的一生都无怨无悔奉献给瓜田事业,她用一代人的辛苦,换来了我们几代人的受益,让我们四季都能闻到瓜香,吃到瓜甜。
她曾说:“作为知识分子,任何时候都应该把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她这一生,做到了!向吴明珠奶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