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斯大林七十大寿,毛主席特意给斯大林准备了两样礼物:江西的蜜橘和山东的大葱。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尚往来是其深厚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以国家领导人或国家和政府名义赠送的礼品,被称为“国礼”,不仅象征国家的尊严与体面,也体现出对外交流中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传递。每一份国礼都经过深思熟虑与反复推敲,承载着特定的外交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在国际外交中接收到的礼品种类繁多、寓意深远。这些礼品既是新中国外交历程的见证,也是各国文化和民俗的生动体现。其中,许多礼品虽简单,却深含情谊;也有一些礼品价值连城,展现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尊重与文化交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布建交意向后,仅三天,苏联便率先承认新中国并表达建交意愿。几日后,苏联派驻大使到任,不久又邀请毛泽东进行首次国事访问。这次访问表面上是为了庆祝斯大林的七十大寿,实际上也肩负着为两国关系奠定基础的重要使命。
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准备了丰富的礼品,包括江西的蜜橘、湘绣的斯大林肖像、景德镇的陶瓷、西湖龙井、茅台酒、福建漆器以及上海香烟等,甚至还包括山东的大葱和大白菜。这样一份礼单既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与特产,又带有几分朴实的风趣。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了苏联在莫斯科为斯大林举行的庆祝寿辰活动,并发表祝词,受到各国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此后,周恩来总理于1950年初抵达莫斯科,与苏联方面展开多轮会谈,最终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1949年的冬天,江西和山东两地都在忙碌着一件特殊的事情。这年12月,苏联领袖斯大林即将迎来他的七十大寿。作为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决定为这位"老大哥"准备两件富有中国特色的寿礼。
在江西,省里精心挑选着当地最好的蜜橘。江西蜜橘以其甜美多汁、色泽金黄而闻名。当地果农们从数千斤蜜橘中,仔细筛选出最优质的果实。每一个橘子都要经过反复检查,确保大小均匀、外表完美无瑕。这些橘子不仅代表着江西人民的心意,更象征着中国南方的丰收与富足。
与此同时,在山东,当地农民正在精心采摘最肥硕的大葱。山东大葱以其粗壮挺拔、清香浓郁而著称。为了确保新鲜度,工作人员特意在寒冬中选取最佳的采摘时机。这些大葱不仅是北方特色农产品的代表,也体现了中国北方人民的质朴与坚韧。
两地的工作人员都深知这批特殊的农产品将作为国礼远渡重洋,因此在包装上也颇费心思。江西的蜜橘用精美的木箱装盛,每个橘子都用软纸细心包裹;山东的大葱则采用特制的防潮包装,既保持新鲜,又便于长途运输。
这两样寿礼的选择颇具深意。新中国成立仅两个多月,百废待兴,国家经济正处于恢复期。选择这两样农产品作为寿礼,既展现了中国的地域特色,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真诚祝福。南方的蜜橘和北方的大葱,恰似中国版图上的两个象征,传达着全国上下的统一心意。
用大葱作为礼品的选择让人感到意外,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阎明复多年未能理解这一点。后来,他听到一个笑话,提到山东人打架时若被递上一根大葱,便可能停止争斗。阎明复认为,这或许是一种化解情绪的象征性举动。他还提到,虽然苏联在共产国际时期对中国革命有所支持,但在斯大林时代却推行了一些对中共不利的政策,例如强加王明路线。毛主席选择大葱作为礼物,可能寓意通过这种方式“消气”。
葱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管子》中记载齐桓公五年北伐山戎时带回冬葱并推广至全国。这表明早在公元前681年,山东地区便已引入并种植大葱。作为中国农业的核心区域,山东不仅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还是蔬菜种植的主要地区之一。古代中国著名的农业书籍《齐民要术》便基于山东的农业经验编写,而大葱也因其生命力顽强和适应性强,成为北方最重要的蔬菜之一。在辣椒和胡椒等调味料传入之前,葱几乎是唯一的主要调味品。
古籍《后汉书》记载,有人宴请时仅以“麦饭葱叶”为招待,这样的场景让宾客感到受到轻视,因为葱叶曾被视为贫民食物。然而,在山东,葱却是一种日常必备的食材,无论是煎饼卷大葱还是大葱蘸酱,甚至一碗面配上一根葱,都是当地人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作为鲁菜的重要调味品,葱还被用于制作经典菜肴,例如葱烧海参。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总理曾将大熊猫作为礼物赠予美国。这对熊猫后来被送至华盛顿动物园,成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友好关系的象征,也开启了“熊猫外交”的先例。自那以后,大熊猫多次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与友谊。
国礼的选择需经过充分调研,再经多层审批后正式确定。赠送的礼品最终被送至专门机构收藏管理。1981年成立的国家友谊博物馆,专门收藏与展览新中国收到的各类国礼,目前馆藏已达近两万件。这些礼品不仅见证了中国外交的发展历史,也承载了中外交流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