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 被老蒋下令“永不录用”的徐恩曾在黄埔江边闲逛, 看到打捞的船只, 突然福至心灵: 既然当不了中统的特务头子, 那就当一个商人吧。
国民党特务头子徐恩曾在抗战期间主导的行动,尤其是针对中共南方工委的破坏,被他自称为“抗战时期战斗中的唯一胜利”。他在回忆录中直言,通过两年努力,他成功摧毁了江西三省共产党的全部组织。他视这场行动如同皖南事变一般,意图在秘密战线上再创“大捷”。
1932年,南京中华门内道署街132号的“瞻园”表面上只是一个普通院落,却是国民党情报机构特工总司令部的所在地。特工总部外无挂牌,内无编制限制,完全隐匿在暗处。其负责人正是徐恩曾,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特务头子与戴笠齐名,分掌中统与军统,为蒋介石效力。
徐恩曾出身浙江吴兴,从小深受本家徐新六的影响,立志以“工科谋官”。徐新六早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后留学英法,回国后在财政部做官,最终成为财政总长梁启超的秘书。徐恩曾决心效仿这一人生路径。果然,他如愿考入南洋公学电机工程科,并于1921年毕业。随后,他赴美留学,进入宾夕法尼亚州卡耐基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专业,1925年获硕士学位。在美国的三年中,徐恩曾不仅掌握了电机专业知识,还精通无线电技术。
正是这一无线电技术专长,让徐恩曾在回国后迅速脱颖而出,获得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的赏识,为其进入国民党高层铺平道路。从技术专才到特工头目,徐恩曾的转变令人瞠目。他掌管中统长达15年,抓捕数百名共产党员,破坏了大量地下组织,甚至曾试图抓捕周恩来。
1946年深秋的一天,黄埔江边飘着淡淡的雾气。徐恩曾独自一人漫步在江畔,看着江面上来往的船只。不远处,几艘打捞船正在江中忙碌着,船上的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种器械,将沉在江底的货物一件件打捞上来。
就在一年前,他还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中统局特工首脑,如今却沦为一个无职无权的普通人。那道来自最高统帅的"永不录用"的命令,将他推向了人生的低谷。此时的他,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索着未来的方向。
其实,徐恩曾原本就出身于一个商业世家。1896年,他生于浙江吴兴的一个显赫地主家庭。他的家族在当地素有威望,族中多位成员都在商界有着不俗的成就。年轻时期的徐恩曾接受过良好的商业教育,不仅在国内读过商科,还曾出国留学,专门研习商业相关课程。按照家族的期望,他本该循着家族的道路,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然而,命运往往充满戏剧性。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成为了徐恩曾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场政治风暴中,他选择加入了由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把持的中央俱乐部。在上海无线电管理局任职期间,徐恩曾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干。他成功逮捕并策反了中共中央特科的前负责人顾顺章,这一战果为他赢得了蒋介石的高度赏识,随后被委以重任,成为了中统局的特工首脑。
如今,站在黄埔江边望着那些忙碌的打捞船只,徐恩曾若有所思。这些船只仿佛为他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既然无法重返仕途,不如重拾商人的身份。
徐恩曾早年在总务科任职时,负责的都是些琐碎事务。然而,他凭借理工科背景和认真态度,把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他建立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安装电话总机、设计密电码等一系列改革,使中央党部运转更加高效。尤其是密电码的应用,让陈果夫发现了徐恩曾的特工潜质。徐恩曾对陈氏兄弟极为恭顺,善于迎合上司喜好,逐渐从基层跃升为中统的核心人物。
在特工领域,徐恩曾招纳了无线电专家李直峰和池步洲,使中统在破译日军电报上取得显著成效。1941年,中统和军统成功破译了日本外务省的密电码,掌握了日本计划攻击珍珠港的情报。徐恩曾及时向蒋介石汇报,蒋将信息转交给美国,但美国方面未予重视,最终酿成珍珠港事件。
尽管徐恩曾在反共与特工工作中有不少功绩,但他的职业态度逐渐引起蒋介石的不满。他后期对特工工作的热情明显减退,更倾向于谋求更高的行政职位。1941年以后,中统在反共行动上屡屡落后于军统,蒋介石逐渐对其失去信任。一次中央全会期间,中央党部竟出现“总裁独裁,中正不正”的反对标语,蒋震怒下令徐恩曾彻查,但迟迟未见结果。这一事件成为蒋对徐的不满加剧的导火索。
徐恩曾的前妻王素卿则成为他的另一劣迹来源。抗战时期,她利用徐的职权大肆走私物资,甚至牵涉到战略物资的非法交易。戴笠掌握了确凿证据,将此事报告蒋介石,最终导致徐恩曾被撤职。1945年初,蒋介石亲自下令,免去徐的所有职务,永不录用。至此,这位昔日权倾一时的特务头子从巅峰跌落,彻底失势。
1949年,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徐恩曾逃往台湾,结束了其政客生涯,转而从商。他晚年虽无大作为,但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直到1985年在台湾去世。他的一生从才华横溢的学子到手握特工权力的枭雄,再到权倾一时却最终失势的结局,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段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