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

蜀山史道道 2025-03-27 09:50:53

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这是郭沫若在1920年创作的一首诗,后来收录在1921年发表的诗集《女神》中。这一时期,中国新诗刚刚兴起,诗坛处于探索阶段,而郭沫若的诗歌为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郭沫若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青年时期,他是文学奇才;中年时期,他成为革命战士;壮年时期,他成长为文化领袖。1914年,家境殷实的郭沫若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九州帝国大学,学习医学,原本计划回国从医。然而,这一切在接下来的几年发生了变化。当时,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倡导科学与民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在这种思想浪潮的感召下,许多青年聚集在陈独秀周围,试图用新思想改造中国。正值“五四运动”爆发前后,中国青年开始作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郭沫若也受到时代的召唤,投身其中。1919年8月,“五四运动”刚过去三个月,《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开设了“新文艺”专栏,刊登新体诗。

时常阅读《时事新报》的郭沫若得知这一消息后,将自己早年的诗作投稿至上海。主编宗白华对郭沫若的新体诗大为赞赏,力荐发表。郭沫若原本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投稿,却意外地得到了认可。随后数月间,他陆续发表《死的诱惑》《火葬场》《黎明》等一系列新体诗,名声渐起。宗白华甚至用整版篇幅刊登郭沫若的作品,进一步提升了他的文坛地位。

1912年的那个夜晚,在四川乐山的一座老宅里,红烛高照,喜气洋洋。这是郭家长子郭沫若的大喜之日,可谁也没想到,这场婚事会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展开。当新郎掀起新娘的红盖头时,那一刻的失望写在了他的脸上。十九岁的郭沫若望着眼前的张琼华,内心的失落无以复加。

新娘子张琼华显然察觉到了丈夫的情绪变化。在这个本该甜蜜的洞房之夜,她低声下气地恳求郭沫若不要离开,甚至说出了"给我个娃吧"这样的话。然而,年轻的郭沫若只是淡淡地看了她一眼,便毅然转身离去,留下新娘一人在洞房中黯然神伤。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商人之家,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智。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他不仅接受了传统私塾教育,还有幸进入了新式学堂就读。这样的教育背景,让他的思想比同龄人要开放得多。他读过新书,接触过现代思潮,对婚姻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期待。

这场婚事的促成,要归功于郭母的牵线搭桥。当时郭母向儿子描绘张琼华时,用了"白净可爱"、"温柔"、"读过书"等词语,特别强调她"不裹脚"这一点。这些描述恰好击中了郭沫若的心理预期。正是这样的印象,让郭沫若欣然同意了这门亲事,甚至都没有要求看未来妻子的照片。

然而,现实总是与想象有着巨大的落差。张琼华不仅容貌与郭母描述的大相径庭,更让郭沫若难以接受的是,她竟然是个裹小脚的女子。这对于已经接受新思想的郭沫若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卢沟桥事变后,郭沫若毅然回国投身抗日斗争。尽管因早年的“反蒋檄文”与蒋介石积怨颇深,但在民族危难之际,蒋介石仍邀请他出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第三厅主要负责抗日宣传工作,与郭沫若合作的包括陈诚、周恩来和黄琪翔。

周恩来亲笔致信,劝郭沫若担任这一职务,强调他的参与对抗战宣传的重要性。郭沫若最终接受邀请,在抗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周恩来评价道,鲁迅是革命的马前卒,郭沫若则是队伍中的引导者。两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一脉相承,鲁迅开辟无路之路,而郭沫若则带领人们继续前行。

鲁迅与郭沫若的关系颇具戏剧性,鲁迅在世时,两人争论激烈,甚至互相讽刺。郭沫若曾批评鲁迅为“封建余孽”,鲁迅则回击称郭沫若是“才子加珂罗茨基”,言辞尖锐。然而,鲁迅去世后,郭沫若转而纪念鲁迅,提议建立鲁迅博物馆和雕像,甚至建议将杭州西湖改名为“鲁迅湖”。这种巨大的反差反映了郭沫若复杂的性格以及他对时代使命的敏感。

抗战胜利后,郭沫若继续在文化和政治领域发挥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与董必武、陈云、黄炎培等人一同当选副总理,并在各个领域贡献颇多。尽管身居高位,他晚年曾表态不愿脱离群众,选择不住豪华饭店,反映出其思想的复杂性。许多关于他的资料因历史原因散失,使得后人难以完全还原他的真实想法。

1978年,郭沫若去世,留下的遗言显示出他对个人名利的淡泊。他要求不保留骨灰,将其撒入田间,回归自然。这一举动或许是他对生命和成就的最终诠释,他希望摆脱身前身后名,只求回归本真。

郭沫若去世后,官方给予他极高评价,称其为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从不同角度评价郭沫若,可以得出一个复杂的结论——他才华横溢,极具创造力,同时也因性格和行为备受争议,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郭沫若现象”。尽管如此,他的才华无可置疑,鲁迅也曾将其视为同辈中少有的才子。

0 阅读:46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