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需求井喷,云基建迎来发展契机
环球时报 陈经 2025-03-27
近日,中国移动公布财报,2024年营收达1.04万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移动云收入首次破千亿大关,达1004亿元,同比增长20.4%。相比2019年的19亿元,中国移动的云收入5年时间实现了52倍增长。另一边,同为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的天翼云2024年前11个月收入1074亿元,同比增长6.8%;联通云2024年收入达686亿元,同比增长17.1%。各自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云基础设施服务产业的两大特质,在于“共享”和“灵活”。一方面,从资源角度来看,云计算通过虚拟化等技术,将计算、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整合,形成庞大的资源池,实现众多用户的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地调整所需的云资源规模,从而避免配置冗余资源导致闲置浪费,同时通过云服务突破地域限制。这些特征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效率需求有很高契合度。
当前,中国云计算市场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澎湃活力。一边是三大运营商,在通信服务之外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云计算和DICT业务(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信息和通信深度融合)都在快速发展。另一边是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三家民营IT巨头,2024年第三季度其云计算市场份额分别为36%、19%、15%。其他如百度、金山等企业也不甘落后,凭借层出不穷的代表产品同样收获了海量用户。
对于IT业的民营公司来说,由于业务尚处于发展期,市场份额更为重要,推广成本较高,因此通常较少单独披露云计算业务收入。但即便如此,云计算业务依然展现了不俗的营收潜力。例如,截至2024年3月末,阿里云的财年营收1064.32亿元,同比增长达37.86%;2024年第二、三、四季度营收分别增长6%、7%、13%,趋势相当明显。需要注意的是,这还只是2024年未经历“AI井喷”时的情况。如果加入AI对云计算市场的拉动效应,增速成绩可能是颠覆性的。例如天翼云2024年3月在上海临港正式启用的首个国产万卡液冷算力池,自接入DeepSeek以来签约500多家企业,签约额达6个亿;自有算力售卖率超过90%,较DeepSeek上线前翻了一倍。
由于DeepSeek走红带动的“AI大潮”影响,2025年中国AI需求正全面爆发。从软件到硬件,AI产业链上下游同步受到极大拉动。在企业端,平台企业纷纷接入DeepSeek,让推理算力需求暴增;硬件企业也调整产品销售策略,争相推出大模型一体机;传统企业也开始认真考虑在工作流程中引入AI与大模型。AI需求的暴增,让AI与大模型应用的核心基础设施、本就蓄势待发的中国云计算市场迎来了绝佳发展良机,头部企业开始在各自瞄准的赛道上加码布局。阿里前不久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这一数字超过了该集团过去十年约3000亿元投资的总和,创下了民企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纪录。而腾讯云则将DeepSeek视为业务发展的强力催化剂,选择利用平台优势,发力生态建设,如在微信搜索中引入DeepSeek,通过AI赋能社交、游戏、广告等多类核心业务,构建以AI为核心的技术生态。
AI与大模型不仅拉动了对云计算平台的需求,还改变了其传统业务模式。过去云平台对于用户来说,多数是将其视作能在线使用软件的平台载体,少数人会选择将云平台视作电脑整机,从零部署软硬件系统再投入使用。在新的MaaS业务(模型即服务)加持下,平台将本需复杂部署的大模型封装成可直接简单调用的云服务,为希望开展大模型应用研发的开发者用户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成本,也为大模型“百花齐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这场云基础设施服务与 AI 深度融合的变革浪潮中,未来的图景已然清晰可见。AI 需求的持续井喷,云基础设施服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随着中国数字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云基础设施服务将潜移默化而深刻地改变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创一个万物互联、智能高效的数字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