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位北京扫地老妇向政府捐款24亿这件事惊动了中央,但这位老妇植被为地说,自己是替丈夫赎罪的,她的身份也因此曝光,这位老妇是什么来历?当初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她的丈夫又是谁?她为何要替丈夫赎罪?
(信息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社2023.9.5汉奸丈夫在日本留下巨额遗产,她花21年追讨成功,替夫赎罪捐给国家24亿)
1984年的北京,一位再普通不过的环卫工人赵碧琰,做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情,她决定把一大笔钱捐给国家,金额高达24亿人民币,人们不禁好奇,这笔巨款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一个扫地大妈,为何要做出如此让人惊讶的举动?
几十年前,那时赵碧琰还叫耿维馥,那时候,她还很年轻漂亮,在剧团演出时,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赵欣伯,赵欣伯说话有条有理,看起来很有见识,浑身散发着积极向上的青年气息,这深深地打动了耿维馥,她开始热烈地追求赵欣伯,甚至用尽自己的所有积蓄,帮助他去日本留学深造。
赵欣伯一直忘不了去世的妻子,他提出一个条件才愿意和耿维馥结婚,那就是让耿维馥改名叫“赵碧琰”,耿维馥深深地爱着赵欣伯,为了这份爱,她竟然同意了这个听起来非常不合理的要求。
赵欣伯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原本有着大好前程,可惜的是,他慢慢受到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思想逐渐扭曲,误入歧途,回国之后,他不仅不为国家效力,反而积极帮助日本人,甚至参与策划建立伪满洲国,最终沦为了人人痛恨的汉奸。
他还提议日本人把长春改成“新京”这个名字,还出主意扶持溥仪建立一个傀儡政权,这样就能加强日本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和控制了,赵碧琰对赵欣伯的堕落感到无比痛苦,从前的爱人,现在却成了民族的罪人,她根本无法阻止丈夫越陷越深,只能默默忍受这所有的一切,内心充满煎熬和痛苦,九一八事变之后,赵欣伯一路高升,接连担任了伪奉天市长和伪最高法院东北分院院长等重要的职务。
赵欣伯仗着手中的权力,疯狂地捞钱,积攒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巨额财富。他的贪得无厌最终惹恼了日本人,导致他被撤职并被迫逃亡日本,到了日本以后,赵欣伯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购买了大量的房子和土地,为了安全起见,这些不动产全都登记在赵碧琰的名下。
抗战胜利后,赵欣伯的汉奸罪行彻底暴露,他被逮捕并关进监狱,最后因脑血栓在狱中去世,赵碧琰和她的儿子因此被认定为“汉奸家属”,遭受社会各方面的排斥和不公平对待,为了生活下去,她被迫改回原来的名字耿维馥,隐瞒身份,靠扫地来维持生计。
她独自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好像在通过辛勤的工作,弥补丈夫犯下的过错。她不抱怨,不诉苦,只是默默地付出,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减轻丈夫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伤害。
1983年,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找到耿维馥,告知她一个惊人的消息,赵欣伯当年在日本留下了一大笔遗产,经过多年的增值,现在价值已经超过三十亿人民币,事情的缘由是,赵欣伯当年将这笔钱托付给在日本的好朋友铃木弥之助代为管理,但是现在看来,铃木似乎想把这笔钱占为己有,在廖承志的协助下,赵碧琰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成功地把这笔巨额遗产追了回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额财富,赵碧琰却做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这笔钱是丈夫不正当得来的,自己拿着心里不安,要替丈夫赎罪,1984年,她拿出其中的24亿元捐赠给国家,用于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她的子女们都明白并且支持她的这个决定,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反对或有不同意见。
赵碧琰做的事情让整个国家都感到震惊,同时也引起了大家的深刻思考,她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从被人唾骂的“汉奸妻子”到受人尊敬的爱国者的转变,她的一生,就像时代大潮中普通人命运的缩影,也是一段包含反思和自我救赎的人性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