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中最经典的一场战役。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所以说,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中最经典的一场战役。 一渡赤水,挥师川南。遵义会议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193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向川南开进,预定夺取土城、赤水县城,在四川泸州地域北渡长江。1月28日凌晨,中革军委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习水县土城附近的青杠坡一带伏击尾追的川军郭勋祺、廖泽等部,但由于情报失误,双方形成对峙局面,战斗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果断作出放弃原定在赤水河地域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从土城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一渡赤水是中央红军在敌重兵围追堵截,难以实现北渡长江的情况下,准确把握局势,灵活机动,化被动为主动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拉开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序幕。 二渡赤水,重占遵义。中央红军进入云南扎西以后,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仍将北渡长江,急令川军以一部兵力固守叙永西北地区和长江沿岸,防止红军北上或西进;令已进至扎西西北的川军3个旅从西北向扎西推进;令滇军3个旅由毕节从南面向扎西推进;令集结在毕节大方、遵义鸭溪的中央军纵队分路向叙永方向推进;令黔军留守遵义及赤水河一线地区,阻止红军东进贵州,企图分进合击,围歼中央红军于扎西地区。在敌军即将形成三面夹击之势时,毛泽东等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红军吸引到川滇黔边境,黔北兵力空虚,而中央红军继续留在扎西有陷于重围的危险,决定迅速摆脱川滇两军的夹击和蒋军的追击,回师东进,出敌不意挥师黔北,到赤水河以东与兵力薄弱且战斗力较差的黔军作战,以打开新的局面。二渡赤水,中央红军回师黔北,是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发挥运动战的优势,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遵义战役的胜利。这一胜利,给围追红军的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 三渡赤水,重入川南。遵义大捷虽然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从整个战局看,红军仍未从根本上打破敌人的“围剿”。当时的形势及中央红军所处的位置,要完成摆脱敌人的围攻,只有假道云南,渡过金沙江,才能甩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要实现这个计划,必须把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滇军主力调出滇、黔边境。按照毛泽东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战略决策,中央红军于3月16日至17日,在茅台镇及其附近地区第三次西渡赤水河,并向西北古蔺、叙永方向出击,摆出大举北渡长江的姿态。这时,蒋介石又慌了手脚,急电川、滇、黔各路部队一齐向川南集结,以便阻止红军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三渡赤水,是中央红军一次大规模的佯动,目的在于迷惑和调动敌人,特别是调动滇军,这一招果然灵验,造成蒋介石的错觉,他忙把重兵向川南周围调动,妄图把中央红军消灭于赤水河以西的古蔺地区。蒋介石判断错误,被红军牵着鼻子走,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的成功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四渡赤水,威逼贵阳。正当各路“追剿”敌军向川南古蔺地区集结,紧缩包围圈,妄图“一举歼灭”红军时,毛泽东和党中央鉴于调动敌人西渡赤水河的目的已经达到,不失时机地部署了四渡赤水。1935年3月19日23时,中革军委向各军团发出命令,要求次日白天一律停止活动,原地隐蔽待命。同时令五军团派出两个营的兵力在茅台镇渡口两岸警戒保护渡口,作好随时东渡赤水、回师贵州的准备。接着,中革军委作出全军21日行动部署,要求“我野战军决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回东向,限21日夜由二郎滩至淋滩地段渡过赤水河东岸,寻求机动”。3月21日晚至22日上午,中央红军以隐蔽、神速的行动,经二郎滩、太平渡等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然后分路向南急进。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和党中央从战场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采取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红军运动战的优长,指挥中央红军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展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毛泽东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赤水河天险和国民党军各派之间的矛盾,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成功地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纵横驰骋,积极寻找战机,调动和歼灭敌人,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剿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以为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中最经典的一场战役。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
文化传播者笑
2025-03-26 14:53:44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