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中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

如梦菲记 2025-03-20 11:31:17

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中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有青霉素治疗而死去!汤飞凡得知后十分难受,灵机一动对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说:“我有个办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军民在与日寇的殊死搏斗中付出了巨大代价,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让前线的牺牲更加沉重——无数伤员因伤口感染得不到有效治疗,在痛苦中离世。   当时,青霉素作为一种能抑制细菌感染的“神药”,已在欧美广泛应用,却被西方列为军事机密,中国完全无法获取。   战场上,伤口发炎红肿的士兵和百姓只能眼睁睁等待生命的流逝,这种无助刺痛了一位中国医学家的心,他就是汤飞凡,一位满怀救国之志的科学家,得知这一消息后,他感到深深的不甘和悲愤。   就在这一年,汤飞凡与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的一次交流中迸发出灵感,面对青霉素被封锁的局面,他灵机一动,坚定地说出了“我有个办法!”这个办法并非空想,而是他决心在国内自主研发青霉素的开端。   李约瑟听闻这个大胆的想法时颇为惊讶,毕竟在当时的中国,科研条件落后,物资匮乏,要实现这一目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汤飞凡的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信念,这份对祖国的责任感让李约瑟动容,也为后来的合作埋下了伏笔。   汤飞凡并非突发奇想之人,他的底气源于扎实的医学背景,早年,他从湖南湘雅医学院毕业,随后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又远赴哈佛大学深造,师从顶尖细菌学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   在美国,他的研究成果已小有名气,前途一片光明,然而,1929年,当他得知祖国深陷战乱,医疗资源匮乏的消息后,他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带着一腔热血回到上海。   从那时起,他便投身于感染病研究,决心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效力,回国后,他受聘于中央大学医学院,着手建立细菌学研究的基础,为日后的青霉素研发打下了根基。   1941年的决定,让汤飞凡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艰难却关键的阶段,他带领团队在昆明开始了青霉素的研制工作,那里条件极其简陋,实验室缺乏恒温设备,停电是家常便饭,连基本的实验器材都得靠自制。   经费不足时,他毫不犹豫掏出自己的积蓄,甚至将珍贵的显微镜捐给学校,青霉素的核心在于菌株,而西方技术封锁让现成菌种无从获取。   汤飞凡和团队只能从自然中寻找希望,他们翻遍了霉变的衣物、腐烂的水果,甚至发酵的豆腐,反复试验,反复筛选,日夜忙碌在实验台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4年9月,他们终于分离出可用于生产的青霉素菌株,中国第一批青霉素在昆明问世,这批药物的产量虽少,却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抗击感染的希望。   成果初现后,汤飞凡并未止步,他深知,要让青霉素真正救人,必须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他写信给远在英国的李约瑟,告知进展并寻求支持。   李约瑟被汤飞凡的坚持和爱国情怀打动,不仅个人出资,还通过关系为中国运来了先进的发酵设备,有了这些助力,青霉素的产量和纯度逐步提高。   不久后,一批批药物被送往前线医院,挽救了无数因感染濒死的伤员生命,那些曾被视为无药可救的士兵和百姓,因这淡黄色的液体重获新生。   中国的青霉素产业从此起步,西方的技术垄断被打破,这一切都离不开汤飞凡和团队的默默付出。   研制青霉素只是汤飞凡贡献的一部分,抗战胜利后,他继续投身感染病研究,主持开发了鼠疫、沙眼、狂犬病等多种疫苗,为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增添保障。   他甚至在沙眼疫苗试验中,以身试药,冒着失明风险验证效果,1958年,这位科学家因劳累过度去世,年仅61岁,他的生命虽短暂,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医学财富。   至今,医院里常见的青霉素类药物,仍是当年他点燃的那颗火种延续的光芒,1941年,从一句“我有个办法”开始,汤飞凡用行动证明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担当,为无数生命带来了生的希望。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4-4-16《【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疫苗之父——汤飞凡》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