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上,主持人林伯渠竟意外遗漏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字,差点造成历史性的失误,幸亏工作人员及时提醒,他才迅速反应过来并立即纠正。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10月1日,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被一片热烈的气氛笼罩,那天,阳光洒在每一张期待的脸上,数十万群众聚集于此,等待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广场上空飘荡着欢呼声和乐曲声,所有人都在屏息以待,准备迎接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冉冉升起。 这场开国大典的仪式由林伯渠主持,他是一位在革命岁月中久经考验的老同志,肩上担负着引领这一历史性场景的重任,他的声音将在这一天传遍广场,乃至整个国家。 仪式按部就班地推进,下午三点整,林伯渠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开国大典正式开始,随后,毛泽东走上前,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广场瞬间沸腾起来。 紧接着,迎来了典礼中最激动人心的环节——升国旗,这是新中国诞生的象征,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准确无误。 林伯渠深知这一刻的重要性,他整理了一下思绪,准备宣布毛主席执行升旗任务,广场上的群众翘首以盼,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城楼,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的紧张感。 然而就在这一关键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发生了,林伯渠开口宣布时,本该说“请毛主席升国旗”,却不小心漏掉了“国”字,只说了“请毛主席升旗”。 这个失误虽小,但在如此隆重的场合,却足以让人心跳加速,短短几个字的语句,竟然出现差错,顿时让现场的工作人员感到一阵慌乱。 要知道,开国大典是新中国首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一个细节都被寄予厚望,任何纰漏都可能被放大,甚至影响仪式的严肃性,林伯渠的话通过扩音设备传遍广场,失误暴露无遗。 幸好,站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反应极快,几乎在话音落下的同时,就低声提醒他出了错,林伯渠毕竟是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人,他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打乱阵脚。 几乎没有停顿,他立刻提高了嗓音,重新完整地说出了“请毛主席升国旗”,这一声喊得响亮而坚定,成功盖过了之前的失误,也让现场的气氛迅速恢复正常。 紧接着,毛泽东走到升旗装置前,按下按钮,五星红旗在乐曲声中缓缓上升,鲜红的旗帜在秋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广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刚才的小波折很快被淹没在喜悦的浪潮中。 林伯渠能在这紧急关头迅速补救,与他丰富的革命经历分不开,他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过南昌起义和长征,担任过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 几十年的风雨让他练就了沉稳的心态和敏捷的应变能力,正因如此,中央才选他主持开国大典这样的大场面,他的资历和威望无人质疑,而这个小失误反倒成了他人性化的一面。 那一刻,他不是高高在上的革命元老,而是一个在历史重压下也会紧张的普通人,正是这份真实,让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多了几分生动。 升旗仪式结束后,大典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阅兵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前,展示着新中国军队的威严,群众游行随后展开,彩旗飘扬,歌声不断,气氛热烈而欢快。 从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多,整场活动持续了六个多小时,林伯渠和其他领导人始终站在城楼上,见证着这一盛况,那个短暂的失误没有留下任何负面影响,也没有多少人当场察觉。 仪式圆满结束,天安门广场沉浸在庆祝的海洋中,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象征着新中国正式迈入历史舞台。 回过头看,林伯渠漏掉一个字的插曲,不过是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小小波折,却险些成为历史性的遗憾,幸亏工作人员的及时提醒和他的快速反应,才让这一刻没有留下瑕疵。 那面五星红旗最终顺利升起,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飘扬在天空,而林伯渠,也用他的沉着和果断,为这场典礼增添了一个不为人熟知却真实有趣的注脚。 1949年10月1日,不仅是新中国诞生的日子,也是无数人共同努力下,一个近乎完美的历史瞬间。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来源:浙江日报2007-10-7《开国大典幕后的故事》
1949年开国大典上,主持人林伯渠竟意外遗漏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字,差点造成历史性的
如梦菲记
2025-03-20 10:30:26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