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国进口的4架米-17型直升机出了问题,俄方专家研究了整整14天,最终宣布无法修,然而,我国一个初中毕业的维修员站了出来:我有办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0年的春天,陆军某航旅的基地里多了几分紧张气氛,停机坪上,6架崭新的米-17型直升机一字排开,这些是从俄罗斯花大价钱买来的军用装备,本该是部队的骄傲。 可没飞几个月,其中4架就接连出了问题,自动驾驶仪老是失灵,飞行员试了几次,仪表盘上的指针乱晃,心里直发毛。 部队赶紧停了这些飞机的任务,摆在那儿跟个昂贵的装饰品似的,自动驾驶仪要是坏了,飞机就没法稳当飞,这隐患不解决,谁也不敢拿飞行员的命去赌。 1999年签的合同还在保质期内,部队立马联系了俄罗斯,要求派人来修,这批直升机可是刚下生产线没多久,按理说不该这么快出毛病,大家都等着俄方给个说法。 没过多久,几个俄国专家就到了基地,他们带着一堆仪器,激光测距仪、测试盒子啥都有,整整14天泡在机库里。 每天都能看见他们在飞机旁边忙活,拆了装,装了拆,图纸摊了一桌子,测得眼睛都红了,可折腾了半个月,故障还是没查出来。 他们翻遍了手册,换了好几套零件,数据校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摊手说修不了,可能是系统误差或者新机磨合的事儿,这话一出口,部队这边的人都皱起了眉头。 磨合期能把4架飞机的自动驾驶仪都弄坏?这理由听着不太靠谱,俄专家收拾东西准备走,留下个模棱两可的结论,部队上下却一点底都没有,总不能就这么糊弄过去吧。 就在这时候,一个瘦瘦的二级军士长站了出来,他叫芮银超,四川人,初中毕业就进了部队,2000年的时候已经在机务队干了12年,基地里的人都知道他脑子好使,修飞机从不含糊。 这回他也没闲着,早早就盯着这几架米-17,琢磨着问题出在哪儿,俄专家还在那儿分析的时候,他就在旁边观察,记下些别人没留意的细节。 到了故障分析会那天,他听着翻译把俄方的意见讲完,心里一合计,觉得不对劲,他站起来说,这不是系统误差,是机件本身有问题。 俄专家瞅了他一眼,见他军衔不高,肩膀上就两道杠,脸上有点不以为然,可部队领导知道芮银超的能耐,给了他机会,让他把想法讲清楚。 芮银超也不怵,条理分明地讲了故障的来龙去脉,点出液压舵机可能有毛病,还说这事儿得换零件才能解决。 这话一出,俄专家半信半疑,毕竟他们查了14天都没找到准地方,可芮银超有自己的道理,他说这6架飞机是同一批次的,2架没问题,4架坏了,肯定不是磨合的事儿。 部队领导拍了板,让他试试,他带着人上了飞机,检查了一圈,果然锁定液压舵机有缺陷,换了个新的装上去,开机一试,自动驾驶仪正常运转了。 剩下三架照着这法子修,全都恢复了正常,俄专家站在旁边看着,试飞数据一出来,也没话说了,只好点头同意把有隐患的部件全换了。 这一下,4架米-17又能上天了,部队松了口气,芮银超也成了大家伙儿眼里的功臣,俄国人走的时候,还对他比了个大拇指,算是服了气。 芮银超能有这本事,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他进部队那会儿,啥都不懂,就一初中文化,连电路图都看不明白。 可他不甘心给人打下手,从部队的书库里借来高数、电学、航空学的书,一本本啃,俄文手册看不懂,他就拿词典一个词一个词查,硬是把米-17的维修指南整明白了。 12年下来,他攒了21本笔记,30多万字,全是自己修飞机的心得,飞机上千多个零件,哪个在哪儿,怎么用,他闭着眼都能说出来。 基地里修飞机,他经常不带图纸,哪儿坏了一摸就知道,这回修米-17,他靠的就是这股子钻劲儿和多年攒下的经验,愣是把俄专家没辙的事儿给办了。 2000年的事儿过去后,那4架米-17重新飞了起来,部队没花额外的维修费,还省了一大笔心思,芮银超站出来那一刻,没人想到这个初中毕业的维修员能干成这事儿。 俄专家14天没搞定的故障,他上手就找着了根儿,还带着人修好了,基地里的人提起这事,都说他不简单,一个普通士兵能有这能耐,真是少见。 那些笔记后来也派上了用场,整理成教材发到全军,成了机务员培训的宝贝,2000年的春天,米-17的停机坪上多亏有了他,才没让那几架飞机一直歇着,事儿不大,可干得漂亮,硬是靠自己给部队争了脸。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 2004-12-07 《士兵的胆量——记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士官芮银超》
2000年,我国进口的4架米-17型直升机出了问题,俄方专家研究了整整14天,最
如梦菲记
2025-03-19 16:30: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