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8岁北大才女田晓菲嫁给53岁美国导师,父母气的咬牙切齿,但田晓菲却

如梦菲记 2025-03-19 11:30:35

1999年,28岁北大才女田晓菲嫁给53岁美国导师,父母气的咬牙切齿,但田晓菲却觉得对方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灵魂伴侣,这辈子非他不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田晓菲的人生像一本书,封面写着“神童”,内页却填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1971年,她在哈尔滨的雪花中降生,没多久就随父母搬到天津。   家里不算富裕,父母是普通工人,或者按某些说法,在文联谋生,总之与文学沾边。家里常飘着书香,田晓菲两岁就盯着图画书瞧,三岁能念整段文章。   四岁那年,她的小手第一次在纸上歪歪扭扭写下诗,稚嫩却灵气十足。父亲眼睛一亮,赶紧捧着这首诗给《天津日报》投稿,居然登了报。   消息传开,天津的诗词圈炸了锅,一个四岁娃能写诗?这还得了!接下来几年,她的小诗接连在报纸上露脸,五岁时攒够作品出了一本诗集,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诗人。   十岁,别的孩子还在背课文,她已经捧着古文版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啃得津津有味。初中时,她又迷上《百年孤独》和《双城记》,脑子里全是跳跃的文字和奇思妙想。   她的诗越写越好,寄到报社常被挑中发表。十三岁那年,命运给她开了个大玩笑——北京大学招生办听说了这个小才女,直接抛来橄榄枝。   她就这样背着书包,踩着比自己腿还高的大学校门,成了北大最年轻的学生。校园里,高大的大学生来来往往,她像个小土豆,缩在图书馆的角落啃书。   年龄小,和同学聊不到一块,只能一头扎进书海。那段时间,她结识了诗人海子,一个温暖又才华横溢的家伙。两人常在图书馆聊诗聊人生,海子鼓励她多写,她也真没辜负这份期待。   十六岁,大三的她赶上北大九十周年校庆,写下《十三岁的际遇》。这首诗满溢着少女的憧憬和对北大的热爱,后来还被选进中学课本,激励了一堆文学少年。   可惜好景不长,1989年海子卧轨自杀,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消息像块大石砸在田晓菲心上,她整个人懵了,两年没提笔写诗。海子走后,她从北大毕业,收拾心情去了美国。   先在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拿下硕士,二十岁又一脚跨进哈佛,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哈佛的日子忙碌又充实,她埋头研究,成绩亮眼,很快崭露头角。   在哈佛,她遇到了改变人生的人——导师斯蒂芬·欧文,中文名叫宇文所安。这位美国老头对中国古典诗歌痴迷得不行,从唐诗到宋词,研究了大半辈子。   田晓菲刚见他时,被他那口流利的中文惊呆了。课后两人常凑一块聊李白、苏轼,聊着聊着就聊出了火花。1998年,二十七岁的她拿到博士学位,成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毕业生。   毕业那天,同学们约着爬山庆祝,欧文也去了。山顶上,他突然拉着她说想结婚。田晓菲吓得脚底一滑,脑子乱成一团。   她没想过跟导师扯上感情,更别提这家伙比她大二十五岁。她跑下山,心跳得像擂鼓,躲了好几天。   欧文没放弃,换了个法子,约她聊《红楼梦》。田晓菲不好意思拒绝,硬着头皮去了。聊着聊着,她发现这个老头真不赖,温柔又有学问,对中国文化的爱跟她一样深。时间一长,她心动了,觉得离不开他。   1999年,二十八岁的田晓菲嫁给了五十三岁的欧文,还入了美国籍。这事儿可捅了马蜂窝。父母气得拍桌子,觉得女儿名校毕业,前途无量,干嘛找个“外国老头”。   国内也炸开了锅,有人骂她忘恩负义,说国家培养她,她却跑去给美国人出力。田晓菲顶着压力,跟欧文一起给父母打电话,细细讲两人怎么在学术上互相扶持。父母拗不过她,勉强点了头。   婚后,她没闲着,埋头钻研中国文学。2006年,三十五岁的她成了哈佛最年轻的中国教授,带着欧文多次回国开讲座,推中国文化。2016年,她又在北京露面,头发白了不少,但眼神还是那么亮。   学生们提起她,佩服得不行,说她是文学界的活招牌。跟欧文的婚姻也稳得很,两人一块研究、一块生活,像两本合不下的书。   如今,她常往返中美,学术圈里她的名字越来越响。有人问她过得好不好,她没多说,只是笑笑,继续写她的书。   田晓菲的人生节点清晰得像刻在尺子上:四岁作诗,十三岁进北大,二十七岁哈佛博士,二十八岁结婚,三十五岁当教授。她用才华和选择串起这一路,没被争议压垮,反而活成了自己的样子。   海子去世是她心里的疤,赴美留学是转折,和欧文结婚是风波,可这些都没挡住她往前走。   她写诗、教书、研究古典文学,硬是把一手好牌打得更漂亮。外人议论她的白发和国籍,她不在乎,欧文也不在乎。两口子携手忙学术,日子过得扎实又热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 2014-7-8《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谈唐诗:不要给诗人排座次》 百度百科——田晓菲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