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中国打假的代名词与标志日。每年媒体的重拳出击,让那些职能部门的不作为,

扬州大兔子 2025-03-15 08:42:50

3·15,中国打假的代名词与标志日。每年媒体的重拳出击,让那些职能部门的不作为,被直面到公众面前。可是每年揭露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假”,没有让人感到放心,反而有更多的悲哀,因为,摁下葫芦起来瓢的打假,好像连“真”都找不到了。 3月15号年年都有,年年3·15打假的主题好像也不一样。从吃穿用度的柴米油盐和服装,到汽车维修的陷阱、普通大米冒充进口大米等等,被揭露的事实真相,让百姓明白了犯傻的不仅是钱多的人,钱少的同样没有幸免。 这几年经济状况没有前些年好了,网络上看到很多当年痴迷收藏的人写下的后悔文字。曾几何时,收藏的热,热得窒息。一夜暴富的神话,捡漏的故事好像在地上捡石子一般简单。如今,那些被砸在手中占地费钱的玩意儿,没有了接手的人。 如果当初没有被众多发财的故事诱惑,那些投资收藏的钱,用来吃喝玩乐,不知道要多享受多少次生活本身。 说到收藏,不由想起十多年前的一个3·15。那一次揭露的“假”,我不知道该用文物造假,还是文物专家是假来描述。 相比生活必须品的假,文物收藏,绝对是有钱人的游戏。而收藏文物,必定先有文物鉴定,毕竟这是动辄上万或者更多的买卖。一张文物鉴定证书,是昂贵文物的身份证,买家掏钱的通行证。 那个3·15,卧底的记者,给饱读诗书且看上去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拿去三件甚至连赝品都算不上的东西,请老专家开具鉴定证书。老专家看看面前不菲的RMB,毫不犹豫地给出份鉴定结论。其中有一只瓷瓶,专家对顾客的说辞更有意思了。鉴定证书上写出是光绪还是乾隆抑或是康熙年间的依据,取决于鉴定费的多少! 对普通人来说既高深又神秘的文物鉴定专业,是少数人拥有的权力。当收藏成为全民热衷的话题,专家的稀缺性让他们将自己变成了敛财的工具。 那位卧底的记者,拿着这三件“宝贝”分别去了三家不同的鉴定机构,没想到居然得到几乎一模一样的结果。原来,这不是什么潜规则,而是当时业内的行规。他们这么做犯罪吗? 古玩界有一个祖传的规矩:买卖古玩没有欺诈之说。买对买错买真买假,全凭自己的眼睛。如果没有本事识别真假,就当冤大头吧。冤大头不但买家有,卖家中也有。于是便有了捡漏、打眼等专门的名词。 捡漏,指在古董市场上买到远超支出的东西。这情况很少,多少年也出不了一次。想从每天混迹于古玩界的卖家手上捡漏,绝对是小概率事件。一知半解的新手,自以为从书上学到了专业知识,欣欣然地买下有“鉴定证书”的假货与赝品。 因为古玩界的传统,你无法去找卖家讨什么说法,只能自认倒霉。那些年收藏热一浪高过一浪,似懂非懂想发财的新手玩家,决定是否出手买下的依据之一,往往是卖家手中的鉴定结论。不知道那个3·15的晚上,有多少收藏家欲哭无泪! 电视上,一个“收藏家”在潘家园古玩市场,用二百元RMB买回一只瓷瓶。给他出鉴定证书的老专家说:真瓶子,值二十万。想象一下收藏者的雀跃心情吧!专家是冒牌的?不不不。他一眼看出这瓶子是个劣质的现代仿品,可是为了高额的鉴定费,毫无顾忌给出这昧良心的结论。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多年专业的修养呢?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值。 前些年流行的“山寨”这个词,现在好像不怎么被提起。现在说什么?高仿。“山寨”货造假太明显,不是“专家”也能看出来。高仿就不同了,多少有一点“盗亦有道”的味儿。至少看起来像。 一件T恤,不同的需求层次有不同品牌的匹配。问题是,小商品市场上十块钱一件的拿回来,贴一张著名品牌的商标,价格便鲤鱼跃了龙门。文物鉴定的那张证书,比之前述的“造假”,不知严重了多少倍。 这年头,林子大了有太多的鸟。鱼目混杂的后果是什么?真的会让人怀疑,假的却比真的诱人。如是,还有真假吗? 多少年看3·15,那年的“鉴定证书”让我记忆深刻。希望今年的打假,能揭露出深深隐藏的重磅,而不再是如昨天过期的鸡块,今天还卖给消费者这样不痛不痒的事件。

0 阅读:0
扬州大兔子

扬州大兔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