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蒙牛而言,甩掉“包袱”只是第一步,但能否复苏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从外部因素看,蒙牛面临最大的外部问题在于乳制品行业正处于下行周期中,尼尔森数据显示,2024年乳制品的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降1.4%,线下渠道同比下滑10.9%;行业的周期之下,一些牧场企业都在通过淘汰老龄和低效奶牛、降本增效等各项措施,希望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
2025年,虽然机构普遍预期乳制品行业将企稳反弹,但效果如何还需继续观察。
据媒体报道,进入2025年后原奶价格依旧低位运行,农业农村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第2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3.1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3%,同比下跌14.1%。
再从内部因素看,此前我们提到,蒙牛业务结构存在失衡的问题,其液态奶贡献81.2%的营收,冰激凌、奶粉、奶酪等新业务合计占比不足20%。对比伊利,他们的业务结构则要均衡许多,截至2024年上半年,伊利的第一大营收产品为“奶粉及奶制品”,实现营收368.9亿营收占比为61.79%;第二大营收为“冷饮产品”,实现营收145.1亿,营收占比为24.3%。
作为乳制品行业的两大巨头,伊利已经凭借着奶粉、奶酪、低温奶等多元业务构建护城河,而蒙牛仍依赖液态奶基本盘,但是液态奶的增长空间本来就非常有限,若继续这样的业务结构,蒙牛很难打破增长瓶颈,可见其业务多元化已经迫在眉睫。
在卢敏放时代,蒙牛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并购考虑,但从现在来看,并购可以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综上,我们认为减值出清虽扫除了部分障碍,但蒙仍有不少的难题要去解决,尤其是当“买买买”的故事难以为继,蒙牛需要证明自己不仅能甩掉包袱,还能真正跑起来。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