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好像说错了:荆州之败,真该由关羽负直接责任,而刘备只负领导责任?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4-11-07 12:38:18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说给关羽败亡下了结论:“败走麦城,丢失荆州,是曹操和孙权联合起来遏制刘备集团的结果。在刘备集团这边,关羽负直接责任,刘备负领导责任,诸葛亮没有责任。”

易中天先生说郭嘉是天生奇才、说蜀汉从来没有五虎大将,这两种说法对不对,读者诸君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但他对郭嘉的评价过高,似乎忽视了曹操本人的才能和荀彧、荀攸、贾诩、程昱等人的作用:“尽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却留下了辉煌的业绩。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对付孙权、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

易中天先生可能忘了一点:既然你说郭嘉业绩辉煌,既然你说曹操唯才是举,为什么郭嘉在曹操手下辛苦了十一年,却一直是“司空军谋(师)祭酒”而没有升官?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岂不是说郭嘉的功勋有目共睹,只有曹操看不见?官渡之战后,郭嘉未得半点封赏,贾诩却从“参司空军事”晋升为“太中大夫”,这又说明了什么?

汉朝太中大夫秩比千石,西汉名将卫青曾担任此职。我们还要顺便说一下,官渡之战前,不但荀彧有“四胜论”、郭嘉有“十胜论”,贾诩也有一个“四胜论”:“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贾诩因“四胜论”而升官加禄,荀彧在郭嘉死前差点位列三公——不是曹操不想封,而是荀彧不接受:“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易中天说郭嘉在曹营的位置和作用,跟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和作用相当,这一点是不需要讨论的,因为看过《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读者诸君都知道这两个人并不在一个档次上,咱们还是来讨论一下荆州丢失、关羽败亡,刘备和诸葛亮、关羽应该分别承担怎样的责任。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在关羽向襄樊进军之前,发生了两件跟关羽和孙刘联盟有关的大事,第一件就是曹仁屠宛城:“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曹操任命的南阳太守东里衮横征暴敛,侯因当时不得不揭竿而起“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南阳功曹宗子卿劝说侯音起兵的时候,说得很明白:"足下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吾与子共戳力,比曹公军来,关羽兵亦至矣。"

在南阳吏民看来,关羽是正义的,曹操是不义的,所以才跟随侯因抓了曹操手下的贪暴太守而归顺关羽,也就是加入了刘备集团。

曹仁屠灭宛城,其实就是向关羽发动了进攻,关羽不迎战,不为宛城百姓报仇,在道义上说不过去,而且曹仁早已虎视眈眈,关羽不带兵前往襄樊,难道还能等曹仁在屠戮宛城后向南郡进攻吗?

关羽“攻”襄樊,其实是一种“守势”,或者说是以攻为守,而且肯定是刘备授意的:“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睿智的读者诸君当然能看出刘备对关羽的任命、给关羽的权限是什么意思,熟读春秋左氏传的关羽当然也清楚。

关羽不打犯有“屠城罪”的曹仁“于义则违”,也会令倾向于刘备的其他地方势力寒心,所以襄樊之战不可避免。

关羽打襄樊,失败的客观原因有两个:其一,糜芳的粮草供应不足;其二,刘封孟达不肯出兵助战。

按三国正史记载,关羽并不是失败后才向刘封孟达求救,熟悉古代战场规律的读者诸君当然也知道那种说法不靠谱:周仓要是真能在麦城和上庸之间跑一个来回,关羽不早突围了?

事实是关羽在向襄樊进军的同时,就让刘封孟达出兵相助,这一点《三国志·卷四十》写得很清楚:“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关羽攻樊城,就差一点点,但是关羽连续作战已成强弩之末,曹仁也只剩最后一丝力气,如果有刘封孟达的生力军加入,拿下襄樊并入城据守,那么即使曹操亲自到来,也只能相持不下,那时候刘备处理完称王后的杂事,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荆州,亲自带兵回援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曹操席卷了汉中人口和物资,只给刘备留下一片白地,显然是没准备再回来,所以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让他采取守势,就是要带领张飞马超等人回到荆州——荆州才是他进取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重心。

后来诸葛亮出祁山伐魏,自然知道那条路有多难走,好几年攒下的粮食走路就得吃掉一大半,而在襄樊一线跟曹操开战,运输线就几乎是零公里——建安五年曹操选择在官渡与袁绍决战,就是拉长袁绍的补给线、缩短自己的补给线。

走襄樊一线伐魏,比走蜀道要容易得多,所以在荆州开战是刘备最明智的选择,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孙刘联盟稳固,孙权别在背后捅刀子。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件大事:刘备停妻再娶,羞辱孙权的同时,也等于撕毁了孙刘盟约。

孙权的妹妹是孙刘盟约的纽带,她回东吴,并没说要跟刘备离婚,而是刘备入川征战没带她——丈夫出远门,妻子回娘家,这样双方都会很放心、很安心。

孙小妹有没有跟刘备请探亲假,史书没说,但是刘备入川之后马上娶吴懿的妹妹、刘瑁的遗孀为夫人,自称汉中王后,还将吴夫人封为王后,这就很过分了。

古代婚姻讲究个门当户对,孙权“进妹固好”,自然是希望妹妹有个好名分,如果刘备遥封孙小妹为“汉中王后”,孙权还不得吹吹打打把妹妹送到成都?

孙小妹留在东吴,除了吃饭花钱耍脾气,啥用都没有,但是回到刘备身边,可就不一样了——事实证明,刘备当时尚有余勇可贾,入川后跟妾室又生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不是吴懿的妹妹生的,如果其中有一个是孙小妹生的,事情岂不是会变得很有趣?

刘备停妻再娶,诸葛亮难以反对,因为刘备当时已经有了新的宠臣法正,法正受信任的程度,还在诸葛亮之上,后来法正横行不法,诸葛亮也无可奈乎,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奈地做告状者的思想工作:“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刘备娶吴懿的妹妹,就是法正极力撺掇的,这其实也是益州门阀对荆州元勋的一次试探性进攻,对孙刘联盟也是一次毁灭性打击:别说是一代枭雄孙权,就是寻常百姓,眼看妹妹被如此欺负,又怎能不拍案而起?

刘备颇有刘邦之风,有时候做事确实欠考虑,起码他在夫妻和姻亲方面的事情,都没有处理好,要不然“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的刘大叔,还不得把孙小妹收拾得服服帖帖、伺候得心满意足?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刘备的身体是很强健的,也很注重保养,四十八岁要是放在现代,在他那个级别还是个年轻干部,而且也还有生育能力,刘永和刘理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孙刘联盟没有破裂,吕蒙就不可能白衣渡江,那么关羽即使拿不下襄樊,也可以撤回南郡,那时候他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不是我不想为宛城百姓报仇,该做的我都做了!

曹仁屠宛城,并磨刀霍霍向南郡,关羽的襄樊之战不得不打;刘备停妻再娶,亲手扯断了孙刘联盟的纽带。这两件事先后发生,却把荆州丢失的责任全推给关羽,这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至于孙权向关羽“为子索女”而被怒骂,那件事关羽一点错误都没有:首先,一个“索”字,就已经是对关羽的欺辱,另外,即使孙权真想通过新的联姻而巩固孙刘联盟,也应该找刘备而不该找关羽。

孙权要跟关羽联姻,摆明了是给关羽下套,也是要离间刘备和关羽的关系——他的“求亲”,等于把关羽抬到了跟自己一样的位置,这让刘备咋想?

不管怎么说,关羽都只是刘备手下的大将,打不打襄樊、什么时候打襄樊、如何处理与孙权的关系,都是刘备的事儿,诸葛亮在当时似乎有些“失宠”,连劝谏的资格好像也没有了,所以说他没责任是说得过去的,但是说关羽负全责而刘备只负领导责任的专家,是不是在官场混迹的时间太长了?在睿智的读者诸君看来,关羽败亡、荆州丢失,主要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