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高度不应当被出身论和所谓的机遇论来决定
你可知“亚洲首富”“商界超人”“地产大亨”李嘉诚最初的梦想只是当一名老师?
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亲是当地的小学教师兼校长。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李嘉诚自幼对书本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诗经》《论语》到唐诗宋词,一一读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嘉诚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生存,1940年他随父亲逃往香港。
不曾想战火很快蔓延至香港,1941年日本空袭香港,李嘉诚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
没过两年父亲因肺结核去世了,14岁的李嘉诚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李云经临终前拉着李嘉诚的手说:“阿诚,这个家以后就要靠你了,你要把这个家维持下去啊……”
李嘉诚哽咽着回答说:“我们家一定会过得很好!”
舅舅庄静庵曾提出帮忙,如果有他的扶持,李嘉诚自然会少受苦,但寄人篱下的实在太难受。
认真思考后,李嘉诚谢绝了舅舅的帮助,他决定自己去趟一条路出来。
兵荒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失业的人,对于一个刚从学校里走出来、只有14岁的少年来说,想找到一个赖以糊口的工作,并不容易。
因为李嘉诚年龄实在太小,母亲庄碧琴不放心,所以第一天,庄碧琴带着李嘉诚沿街挨家挨户寻找工作。
每见一个店铺,她都在门口等着,李嘉诚进去询问人家是否需要伙计。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他们足足奔波了一整天,没有任何收获。
眼看着天黑了,李嘉诚早晨喝的是菜叶煮稀粥,这时早就饿得前心贴后背,庄碧琴心疼地问:“阿诚,饿了吗?阿妈给你买糯米鸡。”
李嘉诚压下肠胃的轰鸣说:“我不饿。”
第二天,李嘉诚坚持一个人出门,他不忍心母亲跟着他一拐一拐地在街上奔走。直到天黑,仍旧一无所获。
第三天,一位茶楼老板看他可怜,答应收留他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在老板点头的那一刻,李嘉诚欣喜若狂。
刚在茶楼工作不久,厄运降临,李嘉诚发现自己染上了与父亲相同的病——肺结核。
那时的李嘉诚常常吃不饱,身体瘦弱,营养不足导致抵抗力极差。
在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下,肺结核几乎等同于绝症。
这让李嘉诚内心惶恐不已,他不禁自问:“我会不会像父亲一样死去?”
此时的他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他需要赚钱养家糊口;另一方面,他没有钱去看病。
怎么办?李嘉诚开始利用从旧书摊上学来的医学知识,努力自救。
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起床,去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并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喊叫,以此来锻炼自己的肺部。身体难受时,他会喝盐水来消炎。
听说鱼杂汤能补身体,他便帮助厨师写信,以此换取茶楼客人吃剩的鱼杂,熬成汤喝。
尽管这种汤味道极其恶心,常常让他喝到呕吐,但他还是强迫自己喝下去。
在这段时间里,李嘉诚对饮食只求营养,不求口味,坚持运动,特别注重整洁卫生。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在完全没有医疗照顾的情况下,他的肺结核奇迹般地治愈了。
关关难过关关过,尽管身体不适,李嘉诚对茶楼的工作从未懈怠。
在茶楼做跑堂的日子里,李嘉诚留心吸收着一切有益于自我发展的养分。
茶楼是个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渐渐的他养成了揣测某一位茶客的籍贯、职业、财富、性格,由此观察人、分析人的习惯。
在茶楼工作一年后,李嘉诚辞职去了舅舅的公司,因为他想明白了,打工无出路,做商家才能赚大钱,而在茶楼养成的习惯也为他日后的发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李嘉诚的一生,可以说是对“人为的努力”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