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都会背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竟然是离别诗名篇佳作

小飞鱼儿写文 2024-11-09 10:14:45

♥古代离别诗

古代车马慢、路途远,因此古人更重感情,因为相遇不易,别离更不易。

因此告别时,总是会写诗记之,以来表达惜别之情。

提起古代离别诗名句,大家自然会想到下面这些。

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张九龄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很少有人提到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是作品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是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作者时年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三是作品赏析:

首句紧扣题目,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规律。

第三、四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

四是名家评论: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延誉,声名大振。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天以诗谒顾况,况喜其《咸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予以为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句,语简而意尽。

明·唐汝询《唐诗解》:上二联写物生之无间,下二联是草色关情。乐天语尚真率,佳处固自不少,要非入选之诗,独此丰格犹存,故采以备长庆之一体。

清·屈复《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前一解,要看“原上”二字,后一解,要看“王孙去”三字,古人作法,一丝不走。

清·谭宗《近体秋阳》:浑朴,其情当在《十九首》之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此诗见赏于顾况,以此得名者也。然老成而少远神,白诗之佳者,正不在此。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天然名句,宜见赏于逋翁(“野火”二句)。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极平淡,亦极新异,宜顾况倾倒也。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

五是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太子少傅。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总的来说,《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一首经典之作。

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情怀。

♥为何离别诗很难想起《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名拗口不顺嘴:《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真实名字应为《古原草送别》,如此一改就顺口多了。

“赋得”俩字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不知所云。

♡小学只学前四句:为了降低难度,教材在选入此诗时,舍去了后面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若是学完全诗,这又是“送”又是“别”的,谁还不知道这是标准的离别诗?

而首句“离离原上草”,让很多人都误以为“离离原”是一个地名。

可以说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被名字误导的离别诗。

多年以后,许多成年人把所学内容都还给了老师,忘了诗名,忘了作者。

脑海里,只记得儿时朗朗的读书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