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初,有人曾提议拆除故宫,开辟出一条南北通道,以利交通。但是,这条提议被周

历史有小狼 2025-02-24 19:40:20

六十年代初,有人曾提议拆除故宫,开辟出一条南北通道,以利交通。但是,这条提议被周总理否决了。 周总理还保护了哪些古建筑呢?最著名的就是恭王府和正阳门。那年建地铁,规划的就是拆掉正阳门,但被周总理下令把图纸稍稍改动一下,保留住正阳门。恭王府当年如果没有周总理拨款修缮,恐怕早就因建筑破损问题被拆掉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满目疮痍的国土上,基础设施匮乏,人民生活困难,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任务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当时,苏联专家来华帮助中国进行城市规划,他们带来了一套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这些理念强调功能性、现代化和宏大叙事,往往与传统建筑格格不入。苏联专家建议将中央行政区设在故宫的位置,这就意味着需要拆除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宫殿群。 六十年代初,一个惊人的提议摆在了领导人面前:拆除故宫,开辟出一条南北通道,以利交通。这一提议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尤其是那些出身贫苦的老干部,他们一看到故宫就想到旧中国统治下穷人的苦难。 面对这一提议,周恩来站了出来,坚决主张保留故宫。他提出了一个观点:"除掉封建思想,根本的是人民思想上的进步,不在于拆除一座宫殿。 故宫是古代建筑的典范,保留下来,可以供人民参观。"这番话揭示了周恩来对文物保护的深刻理解——历史遗产不应随意摧毁,而应当作为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 实际上,早在1948年解放军包围北平时,周恩来就向毛泽东建议,攻城时一定要保护故宫古建筑。他甚至邀请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标注故宫和其他古代建筑的位置,并将这些信息印在军队手册上,确保战士们能够识别并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即使是那些认为故宫代表封建压迫的老干部,最终也被周恩来的文物保护理念所说服。 随着北京地铁建设规划的推进,正阳门——这座明清时期京师九门之一的古老城楼,面临被拆除的危险。规划方案显示,地铁线路将直接穿过正阳门区域,这意味着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将不复存在。 得知这一情况后,周恩来再次挺身而出。他没有直接否决地铁建设计划,而是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方式:下令对图纸进行修改,使地铁线路稍稍绕行,从而保留正阳门。这种既不影响现代化建设,又能保护历史遗产的做法,体现了周恩来的智慧和远见。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北京地铁修建规划中,建国门古观象台也在拆迁名单上。这座始建于1442年的天文台,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观象台之一,保存了近500年的天文、气象观测记录。面对这一情况,周恩来批示道:"这个天文台不要拆,看绕过成不成,有什么困难,写个报告来。"正是这样的指示,使这座世界级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 恭王府,这座清代规模最大的王府,因曾是和珅、永璘和恭亲王奕訢的宅邸而闻名于世。它承载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被誉为"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然而,由于年久失修,恭王府陷入了破损严重的状态,随时可能被拆除。 1962年,周恩来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北京市有关部门拨款重修恭王府。这一决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在恭王府修缮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后花园的秘云洞内意外发现了失踪已久的福字碑,这是康熙皇帝为祖母孝庄皇太后所书写的"福"字。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欣然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福",又称"天下第一福",为这一文物增添了更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1966年,政治动荡展开,全国掀起了"破四旧"的狂潮。在这场运动中,无数文物古迹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但即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周恩来依然坚持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立场,采取了一系列非常之举。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后,周恩来得知一群红卫兵计划第二天冲入故宫"造反"。面对这一紧急情况,他立即下令关闭故宫,并指示北京卫戍区派遣一个营的部队前去守护。 在随后的五年里,故宫大门紧闭,因而在许多文物古迹惨遭破坏的岁月里,故宫得以幸存。1971年故宫重新开放前,他还特意请郭沫若组织人员编写《故宫简介》,并亲自审阅修改、定稿。 同样的危机也发生在颐和园。当红卫兵们架好梯子,准备拆除颐和园东宫门外的过街牌楼时,周恩来获悉后立刻采取行动。他不仅打电话给颐和园管理处要求制止破坏行为,还派秘书到现场向红卫兵传达他的意见:"颐和园的牌楼必须保护,不准拆除"。 在山东曲阜,北师大造反派头目谭厚兰带领一伙人进行所谓的"讨孔运动",他们捣毁孔庙,破坏孔府、孔林,砸毁古碑,刨平孔坟。周恩来得知后迅速作出指示,明确表示"三孔"建筑决不允许任何人破坏,并要求谭厚兰三日内返回北京。随后在1969年,他还下令由国家拨款13万元重点维修孔庙大成殿,在极其困难的时期展现了对文物保护的坚定决心。

0 阅读:58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