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红军刚到陕北时的主席照片,泪奔啊!没有他,就没有新中国! 在陕北高原黄土地上

爱吃凉历史 2025-02-24 18:41:05

这是红军刚到陕北时的主席照片,泪奔啊!没有他,就没有新中国! 在陕北高原黄土地上,保存着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红军长征刚刚抵达陕北时的毛主席。这张照片中,毛主席虽然衣着简朴,面容消瘦,却目光如炬,神采奕奕。 1934年7月,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战事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与前四次不同,这一次蒋介石汲取了之前的教训,改变策略,采用了德国顾问推荐的堡垒战术,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敌人不再盲目冒进,而是构筑完善的碉堡工事,切断苏区内外联系,实施经济封锁,稳扎稳打地压缩红军的生存空间。 此时的中央苏区军事指挥权已经从毛泽东、朱德手中转移到了李德和博古身上。李德作为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对中国的实际国情并不了解,却完全照搬苏联红军的作战经验,采取了正面硬抗的战术。 这种脱离中国实际的指挥方式使得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节节败退,损失惨重,中央苏区的根据地面积急剧缩小。 在这批珍贵照片中,有一张是由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冒险保存下来的。这位老战士名叫李大山,曾是红军的一名通讯员。他回忆说,这张照片是在红军长征前夕拍摄的,当时为了记录这段历史,部队里仅有的一台相机派上了用场。 在长征途中,这些照片几经辗转,差点在湘江战役中遗失。李大山将照片缝在衣服夹层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肯丢弃,最终将它带到了陕北。 随着蒋军的步步紧逼,想要在苏区内解决敌人已经不再可能。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准备战略转移。然而,就在转移前夕,李德和博古却要求审查红军长征的人员名单,打算将他们认为犯过错误的人一律留在苏区。 作为党内最坚决反对他们错误路线的毛泽东自然被列入了留守名单。他们将毛泽东派往于都进行调查,实则是想将他留在苏区。 此时的毛泽东在党内已被严重边缘化,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国共产党员被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博古视为眼中钉。幸运的是,周恩来在党内威望很高,也是"三人团"成员之一,在他的坚持下,毛泽东、刘伯承等因反对博古而被刁难的中央干部最终得以参加长征。 1934年底,中央红军渡过湘江时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这场战役被称为湘江血战,红军损失极为惨重。原本8万多人的队伍在湘江战役后只剩下了3万多人。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毛泽东明确指出继续按原计划前进将导致红军全军覆没。他强烈反对继续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认为应该转向贵州方向,寻找新的出路。 然而,当时博古和李德仍然掌握着军事指挥权,他们坚持按原定计划行动。红军将士在湘江两岸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许多红军战士为掩护主力渡江而壮烈牺牲,湘江水都被鲜血染红。这场惨痛的失败让红军领导层开始反思,也为后来的遵义会议埋下了伏笔。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会议前,红军的指挥系统混乱不堪,军心涣散。会上,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系统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失败的原因,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后,毛泽东开始实际掌握红军的军事指挥权,中国革命的航船有了正确的掌舵人。 遵义会议后,红军的转折并非一帆风顺。在四渡赤水的军事行动前,红军高层指挥部内部发生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激烈争论。当时,林彪提出了一个看似可行的计划——攻打金沙。这个计划表面上有理有据,甚至得到了朱德、彭德怀等军事将领的一致赞同。然而,只有毛泽东看穿了其中的危险。 据参加过那次会议的老红军回忆,当时会议上几乎所有人都支持进攻金沙的计划,气氛一度十分紧张。毛泽东却坚决反对,他认为这是一个陷阱,一旦红军集中兵力攻打金沙,必然会遭受蒋军的侧翼夹击。更重要的是,即使红军占领了金沙,也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终被困死在山区中。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并未就此罢休。他拿着一盏煤油灯,挨个找各位军事将领谈话。整整一夜,他走遍了所有高级将领的住处,耐心分析利弊,说服大家取消这一危险计划。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改变了红军的行军路线,使部队得以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避免了在遵义地区被围困的命运。 1935年10月,红军终于到达陕北。当地群众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的情景至今仍被许多陕北老人所铭记。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逐步整顿了党内风气,开展了影响深远的整风运动。他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通过整风运动,党内思想得到了空前统一,红军也建立起了全新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体系。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