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河财经】所谓“中国红利”到底是什么?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展现的是流水线普工红利,产生了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业。背靠几乎无限供给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通过“两头在外”模式,就单枪匹马把全球用工成本挡在低位很多年。 很遗憾,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认知停留在这个位面,认为中国只能搞劳动密集型产业,西方资本和技术一撤走,中国就玩完。 后来,中国显示的是技术工人红利,产生了全球最大的一般制造业。从机电产品到重化工产品,无数产业集群构成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彼此又形成密切的协作,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和综合性价比的控制能力全球独一无二,这就是中国最明显的护城河。中国电脑、手机、汽车制造优势绵延至今,就是这个原因。 认识中国在这个位面的优势的西方人不算太多,他们要么变成了铁杆中吹,高呼中国产业深度和优势稳固,要么就变成了死硬中黑,认为再不搞“中国+1”西方产业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现在,中国又出现的是工程师红利,逐步催生全球最大的新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已把所有符合新质生产力定义的产业赛道都占满:可再生能源、电动车、无人机、动力电池、机器人等硬件没啥好多说,就算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游戏、动画这样偏软的产业也马上迎来爆发。此外,一些长期被卡脖子的产业包括芯片和大飞机,中国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背后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创新行业的本质属性都是“工程密集型”——光有资本不够,光有人力也不够,有资本有人力还是不够,最后还需要大量的应用场景反复进行试错和迭代,才能通过海量工程推动产业进步。这样的条件目前只有中国具备。 西方有资本,也可以吸引到全球人才,但是生产应用场景远少于中国,这就注定了他们未来难以追赶中国的产业科技优势,而且越到后期越难追赶。认识到这一点的西方人基本都已经peace & love了,因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对中国产业科技主题只有一个:合作。 未来,中国必然会出现史无前例的科学家红利,催生全球独一无二的未来产业,比如核聚变。最新公布的自然指数排名就可见一斑:前10的机构来自中国的机构占了8席。这归根到底还是中国科技人口的规模和中国科研投入的强度发生了高频共振:千万级别的科研人口汇集万亿美元的研发经费,自然产生海量的科研成果,这非常符合投入产出规律。 中国自然科学、基础科研能力快速提高,未来人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学领域的突破未来更有可能出现在中国。这将不会局限于单纯的工程优势,而很可能是0到1的原创突破,很多方向和内容现在甚至无法准确描述。 最厉害的是,普工红利、技工红利、工程师红利、科学家红利虽然出现时间有先有后,但却决不是竞争关系,更不是互斥关系,而是协作关系。科技突破可以通过工程优势转化为产品,再通过产业优势完成大众化市场化,构成了从科技到生活的完美链路。 十多亿人+社会主义+工业化智能化,注定爆发出史所未见的天量生产力,代表了地球文明的最高水平。 这时候中国必然可以为人类繁荣进步做更大的贡献,这可能是“中国红利”的真正定义。
【琅河财经】所谓“中国红利”到底是什么?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展现的是流水线普工
小辰读商业
2025-02-24 10:32: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