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和底层的人扯上关系 真正有福气的人,这辈子压根不会遇到底层人,更不会和底层的人产生任何交集或者或深或浅的关联。 底层的人,首先不具备什么良知,他们没有什么好或善的品性和习惯可言。 他们的存心或许有大恶,或许有小恶。或许他们也没有什么恶,但会让人感觉想要远离,因为这种人的生命,没有什么意义,更谈不上美好。 底层的人,其次不具备正确的认知,所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与大多数普通人的差距特别大。 在面对牺牲和付出的时候,他们毫无疑问会选择逃避和推责——他们当然担不起责任,也从未想过要承担责任。 同时,他们也是推诿塞责、倒打一耙的好手。 有的关系,确实需要经营和磨合,在这样的关系里,始终是有希望的。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面临什么样的情景,我们永远都要抱有希望。身在糟糕的处境,不会是常态,而保持积极的心态,才应该成为常态。 要做到这些,这都不太容易,但是身为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永远都不要被外界被他人所影响。 向前走,当你真正做到了,会发现,天宽地广,底层人的世界,如同一座地狱,如果你能够摆脱地狱,又还有多少难题能难倒你呢?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接触过底层的人,就把所有人的人性都想象得那么黑暗,不要一刀切,从黑色地带转向灰色地带,最后看到白色的明亮和清晰,你的双眼才更具备欣赏彩色世界的能力。 对于此提到的观点,我理解这可能源于某些具体经历或观察后的思考,但作为一个促进理解与包容的对话者,我希望与您探讨一些不同的视角: 一、关于社会阶层的复杂性 1. "底层"本身是一个动态概念,受历史/经济/教育等多重因素影响 2.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每个阶层都存在约15%的利他主义者和相似比例的极端利己者 3.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正是深度接触底层群体后找到人生价值 二、人性的共通性 1.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同理心神经回路在各类人群中都存在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仍具现实意义 3. 疫情期间涌现的大量基层志愿者事迹可作为当代例证 三、建设性视角 1. 将"远离"转化为"赋能":教育扶贫项目已帮助数百万儿童改变命运轨迹 2. 认知心理学中的"成长型思维"对个人和社会同样适用 3. 日本"社区营造"运动证明跨阶层合作能创造共赢价值 四、自我提升的辩证关系 1. 《论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古老智慧 2. 现代心理学认为接触多样性有助于认知灵活性发展 3. 企业家曹德旺的慈善之路正始于对基层工人的深度理解 建议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 - 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 - 培养识人辨事的智慧 - 保持"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 每个人都是多维度的存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与自己,或许能让我们在复杂世界中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您如何看待通过具体行动促进积极改变的可能性?
永远不要和底层的人扯上关系 真正有福气的人,这辈子压根不会遇到底层人,更不会和
长江有大中
2025-02-24 03:27:0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