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造不出大飞机,几十年前就躺平放弃,凭什么还排世界第二?

笑阳探社会 2024-09-25 06:05:13

编辑|老史

说起英国,那可是现代工业的摇篮,航空领域的辉煌更是不胜枚举。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就是英国人的杰作。

还有大家听说过加拿大炫酷的庞巴迪飞机?追根溯源也出自英国之手。

而近年来却有一种声音,认为如今的英国,已经在大飞机制造领域“躺平放弃”;

甚至质疑它在全球航空工业排名中占据第二的位置。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英国在航空领域方面真的倒退了吗?

历史辉煌

大约公元前400多年前,希腊有个叫伊卡洛斯的人,大胆的尝试了一种全新的飞行方式。

虽然摆脱了地面的束缚,但由于技术不够完善,最终还是酿成了机毁人亡的悲剧。

时间到了十七十八世纪,世界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再次点燃,各国都冒出了不少“飞天梦想家”。

这次他们更加谨慎,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搞研究,做实验,一门心思地想要揭开飞行的秘密。

而在这些先驱者中,英国准男爵乔治·凯莱爵士脱颖而出被大家尊称为“飞机之父”

说到这,您是不是有些疑惑了,众所周知发明飞机的可是美国的莱特兄弟?为啥英国的乔治凯利会有“飞机之父”的尊称呢?

其实早在1799年,人家就提出了:固定翼飞机飞行重要理论。

要知道这可是飞机飞行的重要一环,那时的莱特兄弟可还在妈妈肚子里呢。

到了1909年,英国就已经踏上了制造飞机的征途。

和平初现的1920年,英国的民用航空界迎来了春天,航空部登记的民用飞机数量迅速攀升至300余架。

在二战前后的黄金岁月,四五十年代,航空旅行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英国制造的飞机从英伦三岛出发,乘坐着水上飞机,悠然飞往遥远的印度、南非乃至澳大利亚等广阔的殖民地,当时的英国航空实力可以说是相当的牛。

紧接着1952年迎来了“彗星”号喷气式客机,照亮了民航客机的未来之路。

到了1976年,“协和”号超音速客机,以其无与伦比的超音速飞行能力;

将“快”字演绎到了极致,从伦敦到纽约的跨大西洋之旅,仿佛只是午后到夜晚的短暂转换。

这些水上飞机,虽然听起来像是慢悠悠的“空中邮轮”,一次旅程可能需要五六天甚至更长时间。

但它们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连接了英国与世界的各个角落。

相较于当时的海上航行,这无疑是跨越千山万水的快速通道。

二战时,英国航空工业仍熠熠生辉。

其生产的13万架飞机,虽不及美国产量之巨,却足以傲视法西斯对手日本与德国,展现了工业底蕴。

现状的挑战

跨入21世纪的大门,全球航空工业愈发激烈,而英国却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这时不少人心存疑问:既然英国能打造出世界顶尖的航空发动机这一“心脏”部件;

为何在构建国产大飞机这一“庞然大物”上却步履维艰呢?

难道真的是擅长精细“小零件”的制造,却难以驾驭复杂的“大块头”项目吗?

其实航空发动机与大飞机制造,两者如同人体的“心脏”与“躯干”,各自承载着不同的使命与挑战。

航空发动机,犹如飞行器的核心动力源,其精妙之处集中在材料、燃烧技术和控制上。

在极端高温、高压及高速运转的严苛条件下,它必须坚韧不拔地工作。

这要求发动机采用的材料既耐高温又耐磨,确保在火炉般的温度中依然稳固;

燃烧过程需被精细调控,就像精准的厨师掌控火候,以实现高效而稳定的能量释放;

再加上灵敏的自动控制系统,快速响应各种变化,保证飞行平稳。

一切都是向着提升推力、减少油耗的目标迈进,更是科技与工程智慧的完美融合。

反观大飞机制造,这更像是在雕琢一件巨大的艺术品,它的核心在于总体设计的巧妙、系统集成的精密与气动布局的优化。

在确保飞机安全飞行的基础上,设计师们需要考虑如何让这架“空中巨无霸”既能承载更多旅客;

又能飞得更远、更快,同时还要兼顾运营成本与环保责任。

这是一场关于空间利用、空气动力学、经济性与环保性的综合较量,每一个细节都关乎乘客的舒适体验与航空公司的运营效率。

航空发动机与大飞机制造,虽同根同源,却各展所长,一个专注于“心”的坚韧与力量,一个追求“形”的优雅与卓越。

除了技术上的泾渭分明,还横亘着资金与产业链的双重挑战。

大飞机制造,这是一项既耗资巨大又技术密集的任务,动辄数百亿美元的研发经费让许多国家望而却步。

而且研发周期之长,可能横跨数年乃至数十年,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风险。

2023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飞机成功启航商业飞行,这背后是长达17年的不懈奋斗与3000亿巨资的投入。

C919的每一步跨越,无不彰显着大飞机项目的烧钱程度与研发难度,让多数国家望而却步。

更为复杂的是,大飞机制造不是单打独斗的游戏,它需要一个庞大而完善的产业链作为支撑。

从基础材料的研发,到精密零部件的制造,再到总装与试飞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紧密协作与精准对接。

这就像是编织一张巨大的网,任何一环的缺失或薄弱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

以日本为例,2003年,其雄心勃勃地启动了MRJ支线客机项目,三菱重工领衔,携手川崎、富士等业界巨擘,誓以举国之力圆梦蓝天。

然而,岁月流转,二十年光阴匆匆过,伴随的是数万亿日元的巨资消耗与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汗水。

遗憾的是,2023年初,三菱重工不得不忍痛宣布该项目终止,MRJ终成未竟之梦,令无数日本民众心生唏嘘。

这一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大飞机研发之路的坎坷与不易。

英国政府对航空产业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就不够,导致企业难以承担大型项目的风险与投入。

再加上,人才流失也是英国航空业的一大痛点。

许多顶尖人才被国际竞争对手吸引,削弱了本土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使得英国在大型飞机研制上更显力不从心。

位居世界第二的缘由

于是又有人说:“英国连大飞机都造不出来,凭什么还排世界第二?”

其实在面对这一挑战时,英国航空业并未选择“躺平放弃”,而是采取了更加务实的战略调整,为其航空工业另辟蹊径。

作为空客公司的创始成员国之一,英国参与了从A300到A380几乎所有机型的研发和生产,为空客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还专注于飞机零部件制造,尤其是在擅长的航空发动机这一核心领域。

例如,罗尔斯罗伊斯(罗罗)公司,作为航空发动机界的领头羊,与波音、空客紧密合作;

甚至涉足军用航空发动机市场,其制造技术和规模均居世界前列。

吉凯恩、美捷特、马丁贝克等公司分别在飞机结构件、复合材料、刹车系统及弹射座椅等领域占据优势,共同支撑起英国航空工业的辉煌。

这些企业的卓越表现,使得英国在全球航空工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产值贡献率高达13%;

航空发动机制造能力更是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

英国航空工业就是这样没有盲目追求整机制造,而是精准定位,专注于零部件的精细打造。

这种策略不仅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还确保了其在全球航空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现代民航大飞机的生产已演变为多企业协同作战的模式,英国凭借其强大的零部件制造能力;

成功融入了这一全球合作网络,确保了其在航空工业领域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结语

英国航空业虽然在大飞机这块儿碰到了不少难题,但并未躺平。

凭着多年的老底子、牛气的技术和灵活的应变,还是在全球航空界里站得稳稳的。

参考信息:

《英国航空工业的曲折道路》 世界知识 1981年《百年沉淀,英国航空产业的优势何在?》 界面新闻 2020年7月6日《世界排名第二,英国航空工业究竟有多强?》 人民日报 2021年7月18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