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广东有两件意义非凡之事。其一,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成立;其二,县级的东莞、中山设为地级市,与惠州、江门、佛山等平起平坐,在某些方面权限更高。 2023年,东莞以10018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跻身"万亿俱乐部",这一突破性成就让人不禁回望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四十多年前,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两个重大决策,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0年,广东做出改革开放的首个重大决策——设立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这三个城市被选中绝非偶然之事。深圳毗邻香港,珠海紧邻澳门,汕头则是历史上著名的侨乡。这种地理位置和人文优势,为它们承接港澳地区的经济辐射和海外华人投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济特区享有的特殊政策,包括外商投资优惠、贸易便利化等,让这些城市得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先行先试。 特区的设立犹如一粒种子,播撒在珠三角这片沃土上。深圳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从一个只有两万多人口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活力。 第二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策,是将县级的东莞、中山升格为地级市。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层级观念,让这两个经济基础较好的县级市获得了与惠州、江门、佛山等老牌地级市同等的行政地位。这种升格不仅体现在行政级别上,更重要的是在某些经济管理权限上,这两个新晋地级市甚至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 这一时期,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一批发展迅猛的县级经济体脱颖而出。顺德、南海、东莞、中山并称“广东四小虎”。它们仰仗灵活的经济政策与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港澳台资本和海外投资。这些地方政府积极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制造业、外贸等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决策的影响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经济特区的设立为周边地区带来了示范效应和产业外溢效应,而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的改革,则为这些地区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提供了制度保障。这种"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为广东在改革开放初期确立了领先优势。 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这些决策的正确性得到了充分验证。东莞由传统农业县蝶变为享誉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其经济总量已跃居全国前列。中山虽然在某些时期发展相对缓慢,但凭借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和产业结构,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印证着改革开放初期这两个关键决策的深远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东莞和中山这两座城市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东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雄厚的产业基础,迅速从传统农业县蝶变为制造业重镇。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量港资企业进驻东莞,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随着时代发展,东莞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渐渐朝着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崛起,为东莞注入了崭新的发展动力。2023年,东莞成功跻身GDP万亿俱乐部,这一成就的取得,印证了其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当前,东莞正着力打造全球科技产业创新高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与东莞的制造业崛起不同,中山选择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改名自香山县,这座城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行政区划方面,中山是国内鲜有的不设区、仅有街道与镇的地级市。这种独特的行政架构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中山的发展特色集中体现在石岐老城区。石岐街道,这座城市传统的经济文化中心,留存着众多清末民初的历史建筑。其中,孙文西路商业步行街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街道两侧的骑楼既展现了岭南建筑特色,也记录了中山的商业发展历程。位于街区的商业文化博物馆,则系统地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商业文明史。 在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中,中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西山寺等明清古建筑得以妥善保护,不但留存了原有建筑风貌,还被赋予新的文化功能。这种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使中山在旅游休闲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吸引了包括港台艺人在内的众多人士在此置业安居。 展望未来,深中通道的建设将为两座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一重大工程竣工后,中山至深圳、香港的通行时长会大幅缩短,这对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极为有利。东莞则可以借助其制造业基础,进一步融入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格局。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新征程里,东莞与中山各展其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为大湾区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东莞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高地,而中山则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预示着珠三角地区更加美好的未来。
抗日时德国顾问参与在中国对日抗战,是与当时的国防部长施伦堡亲华态度,忽悠德国政府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