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致敬孤独的反抗者《银行家》(港译《逆权庄家》)是一部由乔治·诺尔菲执

《银行家》:致敬孤独的反抗者

《银行家》(港译《逆权庄家》)是一部由乔治·诺尔菲执导的传记电影,目前在国内院线默默无闻。与同天上映的《野马分鬃》一样,票房刚刚过千万,属于优质但非爆款的电影。导演乔治·诺尔菲是好莱坞非常著名的商业片编剧,曾编写过《十二罗汉》、《谍影重重3》、《幽冥》,执导过《命运规划局》,有着成熟的商业片制作经验。

三个老熟脸

《银行家》的三位主演都是老熟脸,分别是:《复仇者联盟》系列中的“猎鹰”安东尼·麦凯、“神盾局长”塞缪尔·杰克逊,以及《X战警》系列中的“野兽”尼古拉斯·霍尔特,三位“超级英雄”在本片中化身创业搭档,一个有钱、一个有谋、一个有演技,共同开创了一个黑人商业帝国。

编导为了增强三个人物的辨识度,在人物塑造上刻意拉开差距。伯纳德 (安东尼·麦凯饰)是当仁不让的男一号,从小演员到安东尼·麦凯都是满脸智慧,表情冷静的高智商范儿,再加上他脱口而出的金融术语,高瞻远瞩的商业视野,随时挺直的身板,总是能让人心生信赖。

乔(塞缪尔·杰克逊饰)的人物塑造则与之相对,塞缪尔·杰克逊少有正襟危坐的时候,他总是斜倚在沙发里,口头禅是:“要不要来杯烈酒?”他的玩世不恭与家庭出身相对富裕有关,同时也是商海沉浮的保护色,他的识人智慧在关键时刻使伯纳德如虎添翼。

至于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马特在角色设定上有些吃亏,他智商比不上伯纳德,阅历比不上乔,时常张嘴瞪眼,表达着某种不谙世事,无法控场的状态。为了衬托两位男主,演员也是煞费苦心。

一个商业帝国

电影从开庭场景开始,接下来便闪回到伯纳德童年时的经历,交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奴隶制虽然被废除了,黑人不再是奴隶了,但在现实生活中,黑人却并没有获得和白人一样的社会权利,歧视仍然无处不在,黑人完全得不到尊重,只能做一些体力劳动。

伯纳德决定到加州实现他的梦想。在那里,他认识了一生的挚友乔。在当时种族歧视恶略的环境下,为了在白人至上的商界中立足,他们不得已雇佣白人小伙子马特充当自己的门面。影片花了大量篇幅讲述他们如何用自己的知识和资源调教马特(Matt),这个段落犹如武侠电影中的主角苦练秘籍,犹如励志片中主角积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常用快速剪辑来完成。《银行家》也不例外,通过剪辑将时间快速叠加,那些含有大量金融知识的段落如行云流水般在银幕上切换,资本化率、空置率……金融人士看了大呼过瘾。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后,他们名下已有177套房产,但伯纳德的目标不仅是让自己变得有钱,而是使黑人们有能力让生活变得更好,于是他开始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买下家乡的银行,并悄悄贷款给黑人。至此,主角团队的主张已经从纯商业行为进入政治运动范畴,其价值意义都比前期要大得多,但风险与悲剧英雄色彩也由此开启。

一个平等梦想

回想电影原型加勒特和莫里斯,其经历更是令人唏嘘不已。1965年,加勒特和莫里斯因挪用银行资金189,000美元被判三年徒刑,最终两人服刑九个月。出狱后,加勒特开始了其他的生意,但最终无法成就当日辉煌,1999年在,他在洛杉矶一家养老院去世。

加勒特在世时,就以寻找两位编剧朋友为其撰写个人传记,直至近年,加勒特的儿子觉得时机成熟,才将剧本卖给了好莱坞。与原型历史对比,剧本美化了加勒特的家庭,也将种族冲突更加典型化,加重了传奇色彩。

影片中有几处非常的可笑的场景,里面不但白人看不起黑人,连黑人都看不起自己。如果黑人保安赶走伯纳德是因为职责所在,那他回家乡时黑人小男孩对他说我们从不为黑人擦鞋是何等可笑。 他们已经习惯被被打压,被剥夺,被看低,被否定,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好的也是对的,所以男主做的事即使失败了他老婆也没怪他。在入狱前,伯纳德对妻子尤妮亚说:“我们两个黑人不应该这么早买下德州的银行。”尤妮亚却说:“也许你现在买是正确的选择。”这令伯纳德不解。尤妮亚接着说:“看看你今天的成就。该有人让一切被看见了。这样才能做出改变。”

但也因为他们的努力,促使美国在一九六八年订立《公平房屋法》,令以种族、宗教或性别为理由拒绝售卖或出租房屋被列为违法行为。

最后,向两位原型人物致敬! 电影[超话]

0 阅读:0
让未来留下迷彩的印记

让未来留下迷彩的印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