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撤职查办”自己的亲弟弟】
黄埔军校首任军法处长周恩来
一百年前,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重要产物的黄埔军校组建,众多共产党人为了军校的正规化建设贡献了巨大的人力智力。其中,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事迹家喻户晓,而他曾担任过黄埔军校第一任军法处长的历史却鲜为人知。
图片1⃣️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
蒋介石日记中的“周处长”
《周恩来大辞典》关于周恩来“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的条目记载:“1924年11月,周恩来应校总理孙中山、校党代表廖仲恺的邀请就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记载:“(1925年)4月上旬,兼任黄埔军校军法处处长。”《蒋介石日记》中这样记载:“(1925年)4月6日,晚与胡教育长、周处长谈校事后,记事。”这个“周处长”就是周恩来,也是《蒋介石日记》中第一次出现周恩来的名字。4月6日,根据廖仲恺党代表的建议,黄埔军校的“校军”改称“党军”,蒋介石被任命为“党军”司令官,当晚即与军校教育长胡谦、军法处长周恩来研究军校的重要事项。
根据黄埔军校校史记载,军校原来并没有军法处,军校军法处正式成立是第一次东征胜利后的4月11日。而校长蒋介石担任“党军”司令官的4月6日当天,即召集由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兼任的军法处处长来谈事,并且记入当天日记,充分说明蒋介石对军法处长这一职务的高度重视。
图片2⃣️孙中山等人视察黄埔军校
加强军法治理已成当务之急。孙中山为了创建一支忠于国民党忠于自己的军队,创办了陆军军官学 校,即广为人知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校风从学校大门上的对联便可见一斑:“升官发财请往它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黄埔军校校军参加第一次东征时,任右路军参谋长的蒋介石也十分重视军纪建设,出征前制定了“革命军连坐法”, 三令五申警告士兵,不能骚扰平民,一旦发现,格杀勿论。一路上黄埔军校的学员们纪律严明,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3月13日的棉湖之战中,教导第一团的9个连长阵亡6人,负伤3人,都是黄埔一期生,共产党员带头冲锋陷阵、不怕牺牲,改变了人们对黄埔学生军的成见。黄埔军校校军英勇善战的威名震惊远近。
图片3⃣️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这是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在开学典礼上
然而,黄埔校军第一次东征时,严重的纪律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来:左路军、中路军为地方军阀队伍,观望不前;右路粤军第2师师长张民达以战斗为营业,避重就轻,冒功贪名,乱委人员,把占机关,敲诈钱财;县知事李振翱擅征捐税,犹不缴卸;官长挟妓等腐败现象日甚一日;黄埔一期生连长桂永清虽然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对钱财却很惦记,抢劫典当行;黄埔一期生郭渠川,竟于放哨时率队潜逃。实践证明,要管理好一支队伍,光是有了规矩还不够, 必须解决规矩严格执行的问题。蒋介石深感黄埔校军中存在的“不知纪、不守纪”的问题只能从体制上解决。加强法纪,成立军法处已迫在眉睫。
孙中山亲自为周恩来写委任状
第一任军法处长非周恩来莫属。黄埔军校最初的两任政治部主任是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和邵元冲。当时的军校政治部并不被人待见,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是第一任政治部副主任,只干了一个月就走人。在这种情况下,廖仲恺和蒋介石决定从共产党员中挑选一人担任政治部主任,便请张申府推荐人选。张申府开了一个15人的名单,排在第一个的就是周恩来。张申府介入黄埔军校的时间不长,并未留下多少痕迹,可谓雪泥鸿爪,印而不深。但他将周恩来引入黄埔这件事,却对黄埔军校的历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图片4⃣️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在进行单兵训练
国共合作刚提出来的时候,周恩来不但在法国帮助建立了国民党的支部,而且还在巴黎建立了国民党的通讯处。“孙先生的手下可以说没有一个能够完成这样艰难的任务。”因此,孙中山认为这个年轻人可堪当大用,亲自为周恩来写了委任状。蒋介石夸奖周恩来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而且能够鼓动群众,鼓舞士气。廖仲恺也对周恩来十分赏识,亲自向还在法国的周恩来发出邀请,并寄去丰厚的路费。
但“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辞去了国民革命军第1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职务。他离开学校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要他走。比他大两岁的胡宗南说:“你永远是我的老师,我永远是你的学生。”后来蒋介石质问胡宗南,胡宗南回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与周恩来政治上不同,但是我很敬重周恩来。”
为什么选中他?
《周恩来大辞典》记载:“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任职后,分析了孙中山从事军事运动屡遭失败的教训,效法苏联红军的建军经验,在领导黄埔军校政治工作过程中,逐步创立了一整套新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这套政治工作制度“对提高革命军素质、争取革命战争胜利起了巨大作用。不仅国民党左派赞扬它‘是革命军打胜仗的根本原因’,连反共的国民党人都不得不承认,所以作战胜利,‘政治部之功绩确乎不可磨灭’,‘此乃中国军队第一次战时政治工作之成绩’”。
图片5⃣️孙中山视察黄埔军校
蒋介石之所以选中周恩来作第一任军法处长,首先是周恩来讲清讲透了“为主义而战”的意义,要求军队保持严明的纪律。出发之前,政治部印发《敬告士兵同志们》传单;随军的政治部及各团、营、连的党代表制作《国民革命歌》《杀贼歌》《爱民歌》等,部队士气高涨。
其次周恩来善于宣传群众,组织民众。周恩来从黄埔学生中挑选能讲广州话、客家话、潮州话的学生,组成宣传队,在部队到达或将要到达的乡镇村,张贴标语,散发传单。黄埔学生军所到之处,组织工会、农协、学生会、各界联合会等。周恩来多次在被攻占的县城、乡镇演讲东征的目的和意义,许多群众冒雨赶来聆听。
图片6⃣️黄埔军校第一期上课情景
再者周恩来主张反对帝国主义。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随军进驻揭阳。他在揭阳真理中学演讲中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鼓励学生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并点名谴责英商代办的罪行。周恩来这一系列做法和成绩,得到了广泛认可,也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认可。所以,蒋介石一旦成为党军司令官,就决定设立军法处,毫不犹豫地确定由周恩来兼任军法处长。
打了蒋先云十二下手板
第一任军法处长干得有声有色。周恩来担任第一任军法处长的过程中,不仅本人胜任,而且同僚赞成、下级拥护。特别是在第二次东征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新举措。
秉公执法,充分展现卓越管理才能。1925年11月,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周恩来被任命为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管辖惠(州)、潮(州)、梅(县)和海陆丰下属25县行政工作。这是第一次由共产党人担任地区行政主要官职。周恩来在东江地区复杂的环境中,与国民党左中右派共事,革新行政、组织群众、拓展各业等,特别是肃清奸商买办、惩办贪官污吏方面秉公执法。“他先后下令,将有贪污行为的揭阳县长曾靖圣、五华县税务局长张谷山等撤职查办;将梅县师范校长黄柏声撤职;查办陈有利、陈坚夫贩卖烟土案;取缔各县劣绅把持的县议会;改组由工贼控制的人力车工会和小贩工会。”执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广泛认可。
图片7⃣️ 蒋先云(左二)黄埔军校毕业照,同期毕业生还有蒋介石
把握分寸,处事力求公平公正。周恩来担任军法处长不仅严格执纪,而且十分注意方法、把握分寸。第二次东征胜利返回时,周恩来在途中遇见几十名伤兵站在路中央,围着怒气冲冲的蒋先云(黄埔一期生、共产党员,时为蒋介石的少校秘书)争辩,双方剑拔弩张。原来,这批伤员自恃东征有功,抢老百姓的东西,违犯了军纪。恰在这时蒋先云赶到了, 一气之下动手打了违犯军纪的伤员。这批伤员不服,就围着蒋先云吵闹起来。周恩来说:“东征挂彩是光荣的,但违犯军纪是错误的;蒋先云同志作为蒋校长的侍从秘书,他维护党军铁的纪律是必要的,但是,动手打人也是错误的。怎么办呢?我这个政治部主任打蒋先云同志十二下手板,算是对大家的道歉,总算可以了吧?”于是,当着这批伤员的面,打了蒋先云十二下手板, 解决了这场越闹越大的争吵。
回到广州后,共产党内召开支部会议,总结东征的经验与教训。周恩来与蒋先云同在一个支部,蒋先云郑重地说道:“我打伤员是错误的,应该受到批评;可是,周主任采用打我的办法解决矛盾,不也是错误的吗?我看也应该检讨。”周恩来认为说得对,在会上也认真做了自我批评。
图片8⃣️周恩来夫妇和周恩寿夫妇
以身作则,对亲人家属严格要求。周恩来的亲弟弟、黄埔四期生周恩寿在北伐队伍中,因为个人感情纠葛未请假离岗一段时间。一向严于律己的周恩来严厉批评了周恩寿,并在周恩寿的处分报告上签了“擅离职守,撤职查办”8个字。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国共合作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特别是当时走向反动的蒋介石试图拉拢腐蚀周恩来弟兄两人的当口,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气节与形象,避免被权势、财富等诱惑而深陷泥淖之中,这是每个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来源: 作家文摘 文/胡金波 世纪风采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