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日伪师长让手下给我方师长粟裕送烟。粟裕误以为是敌人想要和他套关系,便怀着好奇,打开了烟盒。却不想摸到了一张纸条,纸条上的内容让粟裕顿时警惕起来,立马下令集合部队…… 1942年的江苏苏中地区,正值全面抗战进入艰难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新四军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正在南坎主持一场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 会议刚刚结束不久,一位干部火速赶到粟裕面前,递上了一个普通的香烟盒。这个看似平常的香烟盒,却是我军特工传递重要情报时的专用暗号。 粟裕接过香烟盒的瞬间,立即意识到事态严重。他迅速打开香烟盒,从里面抽出了一张薄薄的纸条。 纸条上的内容令人震惊:新四军刚刚制定的作战计划已经被日军获知,敌人正在部署一场大规模的聚歼战。各位军区干部带着作战计划返回驻地后,将面临日军的重重包围。 形势刻不容缓,粟裕立即下令关闭所有电台。同时,他派出多路快马,追回刚刚散会的各军区干部,一个都不能落下。 在这个紧要关头,粟裕的判断力依然保持清醒。南坎会议是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参会人员都经过严格筛选,情报泄露必定是内部出了问题。 就在粟裕思考对策的时候,第二个香烟盒又被送到了他的手中。这个香烟盒揭开了更大的谜团:内奸就在报务处。 有了这两份情报,粟裕迅速调整部署。他立即停止了原定的所有作战计划,命令追回所有与会干部,并派出专人排查报务处的可疑人员。 经过缜密调查,电报科长很快被确认为日军安插的内奸。在铁证面前,这位隐藏极深的内奸最终被处决。 施亚夫的革命生涯始于14岁,那年他参加了如皋起义。这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年少的施亚夫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地下党员。 1928年,由于叛徒出卖,施亚夫被捕入狱。在老虎桥监狱中,他受尽酷刑却始终保守党的秘密,这一关就是将近十年的光阴。 1937年日军轰炸南京时,一枚炸弹意外炸开了监狱的围墙。趁着这个混乱时机,施亚夫终于重获自由,随后骑着自行车回到南通,重新找到了组织。 组织交给施亚夫的第一个任务是组建地方武装。他迅速召集了一批工人农民,建立了一支两百多人的队伍,并通过巧妙的方式获取了武器装备。 当时,汪精卫正在南京组建伪政权,急需扩充军队。施亚夫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将自己的部队改名为"绥靖军第七师",在南通地区活动。 为了打入汪伪政权内部,施亚夫精心设计了一个计划。他在南通城内设立了师部,制作了详细的部队名册,甚至连武器装备编号都编排得滴水不漏。 汪精卫派来考察的严甸南被施亚夫的手段所迷惑。通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施亚夫不仅成功获得了中将师长的职位,还得到了充足的军费和物资。 进入汪伪政权后,施亚夫开始接触特务头子李士群。在与李士群的交往中,他发现了一个重要人物:李的助手江松平。 江松平是一位良心未泯的叛变者,施亚夫成功将其发展为自己的情报来源。正是通过这条渠道,施亚夫掌握了大量日军的重要情报。 在敌营中潜伏的五年时间里,施亚夫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他一边积极获取日伪军的信任,一边为新四军搜集情报,成为了打入敌人心脏的尖刀。 在苏中地区,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正在展开。日军司令官小林信男正在部署一场代号为"清乡行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新四军司令员粟裕则在通过特工网络掌握着敌人的一举一动。 这场隔空的较量中,施亚夫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作为日伪军中将师长,经常被邀请参加日军的重要军事会议,获取第一手情报。 在一次日军作战会议上,小林信男展示了从新四军内部获取的情报。施亚夫当即意识到新四军面临的巨大危险,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会议期间,施亚夫抓住短暂的机会,将情报写在纸条上塞进香烟盒。利用中将师长的身份便利,他让副官将烟盒送到了新四军手中。 但仅仅传递这个情报还不够,施亚夫还需要揪出潜藏在新四军内部的内奸。在庆功宴上,他通过巧妙的对话,成功让小林信男暴露了内奸的身份。 这两个关键情报的传递,让新四军成功避开了日军的围剿。但与此同时,日军也开始对自己的情报泄露产生怀疑,小林信男将目光转向了身边的伪军高官。 形势对施亚夫越来越不利,日军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还是采取了防范措施。小林信男将施亚夫降职为副师长,并开始着手解散他的部队。 1942年初,形势已经到了危急关头。粟裕判断施亚夫继续潜伏已经不安全,必须尽快采取行动。 在组织的安排下,施亚夫重新集结部队,于1942年元旦发动起义。四天后,他带领部队成功回归新四军序列。 起义后,施亚夫的部队改编为"人民抗日纵队",由他担任司令。从此,这位曾经的特工转入了正面战场,继续为抗日战争贡献力量。 施亚夫的特工生涯,是一场持续七年的生死较量。在这期间,他不仅要面对随时可能暴露的危险,还要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决策。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1评论】【8点赞】
黄建恒
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努力奋斗,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