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时评|#格力更名董明珠健康家是突围捷径吗# ? 】这种将企业命运与掌舵人深度绑定的策略,短期内固然能凝聚市场注意力,但孟羽童事件已暴露出“造神运动”的脆弱性。
当成都街头的“格力专卖店”悄然换上“董明珠健康家”的招牌,这场品牌“变装秀”,正在演变为一场或将关乎企业命运的对赌。
2月13日,格力“董明珠健康家”在成都率先发布,此次更名在全国范围内均有涉及。70岁的董明珠再次用个人IP为格力电器加码,在空调主业失速、多元化折戟的困境下,这场深度绑定既像孤注一掷的突围,也暗藏企业治理的深层危机。
要论格力现在的处境,用“内忧外患”来形容也不为过。从财务数据来看,2012年,董明珠正式掌舵格力电器时,格力电器营收远超海尔智家近200亿元,距离美的集团仅一步之遥。十余年来,格力眼看着两位对手扶摇直上,在2023年营收与美的相差近1700亿元、与海尔相差近600亿元。曾经的家电三巨头,如今格力却被远远甩在身后。2024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营收同比下滑 5.34%,差距仍在不断拉大。
更严峻的是,格力长期依赖空调单一业务,空调收入常年占总营收70%以上,就在这次“格力专卖店”更名“董明珠健康家”的发布会上,四川格力培训主管培训发布了搭载“AI”的年度新品,依旧是空调。然而,近几年,格力的空调业务市占率已被美的反超。
专卖店招牌的更迭,折射出管理层对增长停滞的集体焦虑。当空调“护城河”出现裂缝,必须找到新的故事载体。
从“好空调格力造”到“董明珠的店”,再到如今的“董明珠健康家”,品牌人格化进程不断加速。这种将企业命运与掌舵人深度绑定的策略,短期内固然能凝聚市场注意力,但孟羽童事件已暴露出“造神运动”的脆弱性。直播间里,董明珠事无巨细地介绍产品,在自家员工出现失误时立即黑脸离场,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其管理风格的质疑。这种“董事长带货”模式既是对渠道变革的无奈妥协,也揭示着组织能力退化的隐忧。
格力推出 “董明珠健康家”,不只是简单的招牌更换,更是其向健康智能家居服务商转型的重要标志。但消费者心中,“空调=格力”的固化认知,与健康家居所需的科技感、生态化形成认知断层。智能家居赛道早已挤满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格力的智能交互场景仍显单薄,这种“新瓶装旧酒”的转型,能否破除“格力只有空调”的魔咒仍需观察。
格力的艰难转型路径,揭示出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困境: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智能时代,本该以产品创新驱动的制造业,却不得不依靠个人IP维持热度。格力的转型不仅关乎自身命运,当行业龙头开始用个人光环替代硬核科技,崭新的招牌在无声诉说着一种现实:当制造业的竞争从车间转向直播间,从产品转向人设,这场个人IP与企业命运的深度绑定,究竟是突围捷径还是危险游戏?或许只有当“董明珠健康家”真正摆脱对董事长个人流量的依赖,格力才能证明自己完成了从制造工厂到科技企业的蜕变。(评论员:刘瑾阳 )#董明珠已找到格力接班人#
蝴蝶 飞飞飞
希望企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