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徐向前骑马经过一堆尸体旁,恰好看到一具正奋力扭动身体的“尸体”,当即命令警卫把这个战士救出来。当时谁都没有想到,徐向前的这个举动为新中国救下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战将。 1931年,红四方面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剿,被迫进行艰难的战略转移。部队一路冒着枪林弹雨,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日夜兼程。不少同志因为伤病、饥饿,倒在了征途上。 行军的队伍里,有一名叫秦基伟的战士,身负重伤,高烧不退。在一次遭遇战中,他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地。战友们见他已经气息奄奄,便把他和其他牺牲的同志一起,掩埋在山坡上。谁知道,等部队离开后,秦基伟却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他挣扎着想要爬出土堆,却浑身无力,动弹不得。 就在此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骑马从附近经过。忽然,他看到土堆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在蠕动。定睛一看,竟然是一个还在喘气的战士!徐向前哪能见死不救,连忙勒马停下,命令警卫员把伤员挖出来。 警卫员小心翼翼地把秦基伟从尸体堆里抬出来。徐向前见他还有一口气,当即吩咐找医生来抢救。经过一番紧急治疗,秦基伟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在那个枪炮声不断的年代,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谁也没想到,这个差点被埋进土里的战士,日后竟然能成为新中国军队的一员虎将。这一切,都要从徐向前及时伸出援手说起。 秦基伟是湖北黄安(今红安)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子弟。他从小就没了父亲,家里的生活十分拮据。秦基伟非常懂事,很小就出去放牛、种田,帮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 然而,年幼的秦基伟还是饱尝了地主恶霸欺压的苦头。当时,黄安县的几个大地主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秦基伟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对这些不平等和剥削深恶痛绝。 1927年,秦基伟只有13岁,但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震撼中原的黄麻起义。从此,这个农家少年走上了跟随共产党求解放、求平等的革命道路。起义失败后,秦基伟加入了红军,成为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 在红军中,秦基伟吃尽了苦头。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转战于大别山、鄂豫皖苏区。在枪林弹雨中,秦基伟迅速成长,他勇敢机智,屡建战功,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1932年的临泽战役,是秦基伟军旅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当时,他担任临泽城守军的指挥官,率领1200余人,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中,秦基伟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终于突围成功。 这次战役充分展现了秦基伟出色的指挥才能和临危不惧的勇气。从一个普通战士,秦基伟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得力的军事干部。在革命的熔炉中,他百炼成钢,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朝鲜战场的硝烟,很快就飘到了鸭绿江的这一边。祖国召唤,秦基伟毫不犹豫地率部入朝,投入到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 在朝鲜战场上,秦基伟率领的部队英勇善战,先后参加了龙源里、宁边等一系列战役。然而,最让秦基伟名声大噪的,要数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这一仗,堪称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战。 上甘岭,是朝鲜中部的一个重要高地。为了夺取这个高地,美军出动了数万兵力,配备了大量的飞机、大炮和坦克。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秦基伟率领的志愿军部队毫不畏惧,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阵地几度易手。美军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志愿军的阵地被夷为平地。但在秦基伟的带领下,志愿军战士们不退反进,他们用手中的钢枪,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城。 整整43天,秦基伟和他的战士们坚守在上甘岭上,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最终,以志愿军1.15万人的伤亡,换来了敌军2.5万人的损失。这一仗,震撼了世界,秦基伟也因此被誉为"上甘岭英雄"。 从朝鲜战场凯旋归来后,秦基伟继续率部参加各项军事行动。不论是对敌作战还是军事训练,他始终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着每一个战士。秦基伟铁骨铮铮的军人本色,在战火中淬炼得愈发耀眼。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