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泪别母亲,51岁被提名诺贝尔奖
1938年母亲为女儿擦干眼泪,神色坚定地说:“我也舍不得你,但不舍也得舍。以后我就指望你扬眉吐气了。”
14岁的她望着母亲的身影渐行渐远,将这句话铭记了一生。
她叫聂华苓,被称作“世界文学组织之母”,也是唯1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中国女作家,中西文学界的“昭君”。
聂华苓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祖父是前清举人。
14岁那年,聂华苓被母亲送去重庆求学。分别时那一句“以后我就指望你扬眉吐气了!”让她铭记终生。
聂华苓十分争气,考进了西南联大,之后又凭借不懈努力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在这里,她邂逅了自己的初恋王正路。
1948年,聂华苓怀着美好的憧憬步入婚姻殿堂,却未曾料到,从此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噩梦生活。
曾经婚前对自己倍加呵护、温柔体贴的丈夫,为何如今变得如此粗暴?那段灰暗的日子里,聂华苓感觉自己“就是笑,也是黯然的”。
经历战争的漂泊后,聂华苓与母亲久别重逢。随着局势的动荡,全家举家迁往台湾。一次偶然机会,聂华苓进入由胡适先生 发 行的《自由中国》杂志社担任主编。
她时常举办写作会谈,这些智慧的头脑交流迸发出更多灵感的火花,在台湾文坛闪耀。
她的小说《失去金铃子》,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徐宗沛的作品一样,堪称三部自传色彩的杰出女性成长小说。
1957年,丈夫王正路前往美国,此后两人开始分居。7年后,这段早已名存实亡婚姻终于画上了句号。
38岁那年,聂华苓前往美国爱荷华,没想到在那里邂逅了另一段感情,对方是一位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
1971年,两人结束了8年的爱情长跑,终于喜结连理,步入婚姻殿堂。
这对夫妻不仅性格相投,更是志同道合。夫妻俩历经千辛万苦,创办了“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1976年,来自全世界的300多名作家联合提名聂华苓夫妇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谈及自己的第二段婚姻,她曾说:“我们的婚姻是我这辈子见过的蕞美的婚姻。”
幸福美满的日子就这样缓慢地流淌,直到1991年随着保罗猝然离世而戛然而止。
2024年10月21日,99岁的她在爱荷华的家中悄然离世,追随挚爱而去。
聂华苓曾说:“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在爱荷华。”
经历原生家庭与第1段婚姻的痛,她却勇敢地破茧成蝶,成为蕞有影响力的华人女作家之一。
一个女人在动荡时代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鼓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