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授衔仪式结束后,陈赓穿着自己的大将军服开始逛了起来,正好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觉得陈赓穿上军装显得非常有精神,就赶紧找来了摄影师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在湘乡这片土地上,陈氏家族世代从军,为国效力。从清朝算起,陈家五代人都穿上了军装,其中两代半在湘军服役,两代半在解放军中战斗。 陈赓的曾祖父是湘军名将曾国荃部下的得力干将,官至花翎副将,而他的叔叔陈湜更是担任过总兵,镇守山海关这样的军事要地。这样的家族传统,为陈赓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祖父陈绍纯虽然也出身湘军,但思想却十分开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湖南农民运动,为推动社会变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17年,年仅14岁的陈赓踏上了从军之路,他被编入湘军的一个团,这个团里还有一位日后声名显赫的人物——彭德怀。在湘军的四年时光里,陈赓从二等兵一步步升到上士,还担任过文书,可以说是从基层做起,体验了所有士兵军衔的味道。 但是在湘军的经历让陈赓逐渐意识到,这里并不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1921年,他离开军队,成为了一名铁路职员。这个看似平凡的工作转折,却为他打开了新的人生大门。 在当铁路职员期间,陈赓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班,接触到了新思想、新文化。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他逐渐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理论,并被这种追求平等与正义的思想所吸引。 命运的指引让陈赓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重要时刻——他进入了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在这里,陈赓不仅成为了毛泽东的学生,更找到了自己日后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从此,陈赓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湘军士兵,而是投身到了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中,陈赓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位性情中人,以其特有的幽默感和智慧在党内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陈赓待人处事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对工作严肃认真,对战友真诚相待。在处理军务时,他秉持着既讲党性原则又重情重义的处事方针,这样的作风在部队中广受好评。 对待下属,陈赓从不会一味地严厉。当战士们犯了错误,他会当面指出批评,但在实际处理时却总是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这种既严格要求又富有人情味的领导方式,让他在部队中既受到尊重又备受爱戴。 在党内高层会议上,陈赓常常化解严肃的气氛。有一次,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武则天》,当大家看完后都觉得这部戏将一个封建皇帝描写得过于民主。面对尴尬的局面,陈赓巧妙地说:"要不咱们给她办个入党手续?"这句话立即让会场笑声四起。 1955年军衔制实施时,有人提议要在军服上加入民族特色。陈赓灵机一动说:"要不我们在背后插上大旗,级别不同旗子数量也不同,这样就很有民族特色了。"这个带有幽默色彩的建议,既表达了他的观点,又避免了可能的争议。 在国共谈判期间,陈赓的智慧更是展露无遗。当时他以少将军衔的身份前往北平参加谈判,遇到了不少黄埔军校的老同学。虽然他们此时身处对立阵营,但陈赓却能用幽默智慧的方式应对各种场合。 在一次军调部的宴会上,面对美国军官炫耀性的询问饭菜味道如何,陈赓用一个巧妙的动作作答。他把桌上的美式食物全都倒进了黄油汤锅,然后说:"这不就是你们美国人的吃法吗?" 即便在授衔这样的重要时刻,陈赓依然保持着他特有的幽默感。当孩子们好奇地问他被授予什么军衔时,他打趣地回答说:"不是什么上将、中将,是个辣椒酱。"这种在重要场合依然保持轻松幽默的态度,正是陈赓的性格特点。 陈赓的这些故事在党内广为流传,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党内的"开心果"。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内庄严肃穿。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仪式正式开始。 陈赓身着笔挺的海蓝色将军礼服,神采奕奕地走向主席台。在这庄重的时刻,他的老战友、现任总理周恩来亲自为他授予大将军衔,并颁发命令状。 当周恩来将命令状交到陈赓手中时,两位老战友紧紧相握,目光中包含着共同走过的革命历程。 授衔仪式结束后,其他将领都各自离去,但陈赓却直接前往了西花厅。这里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住所,对陈赓来说更像是自己的第二个家。 邓颖超看到身着将军礼服的陈赓格外精神,立即找来摄影师为他拍照留念。这张照片记录下了这位老战士人生中最光荣的时刻之一。 拍完照后的陈赓并没有离开,而是自顾自地在西花厅里走动,翻找着什么。周恩来和邓颖超看着这位老战友如此随意的样子,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 原来,陈赓是在找点心,想要和老战友们一起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这样温暖的战友情谊,一直持续到1959年陈赓因积劳成疾离世。当得知陈赓去世的消息时,周恩来悲痛万分。这位与他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战友,永远离开了革命的队伍。
1955年,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授衔仪式结束后,陈赓穿着自己的大将军服开始逛了起
爱吃凉历史
2025-02-19 18:39:46
0
阅读: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