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了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一位衣着褴褛的大爷拿着一破旧泛黄的旧纸条,敲开了当地领导的办公室大门。 2015年的一个夏日午后,炎炎烈日似乎要将大地烤焦。在湖北省孝感市的政府大院里,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脚上的布鞋打着补丁,一双沧桑的手紧紧攥着一张泛黄的纸片,仿佛那是他毕生的珍宝。老人叫杨明荣,今年已经80岁高龄。 杨明荣艰难地走进政府大楼,找到了一位工作人员,颤颤巍巍地说:"小伙子,我有件重要的事。这是我爷爷当年借给红军的欠条,你们现在能还给我们家吗?"说完,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那张纸片。工作人员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欠条"两个大字,纸张已经泛黄,许多字迹都已经模糊不清了。 杨明荣望着工作人员,目光中充满了期盼。他解释道,这张欠条,是85年前他的爷爷杨长银借给红军的。那是1930年,革命烽火遍地,国难当头。杨长银家住孝感市郊,一天,他听说红军在附近驻扎,急需物资支援。杨长银二话不说,把家里的所有积蓄都拿了出来,还四处托人借钱,最后凑足了400大洋。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啊! 杨长银找到了红军首长,把钱交到他们手里。红一军第一师第六七队的队长涂杏对此十分感动。那时,红军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著称,绝不会平白无故收下老百姓的钱财。涂杏思索再三,还是决定开具一张欠条,庄重地许诺红军会还清这笔钱。杨长银满眼热泪,连连摆手说:"大家都是穷人,哪里还要你们还钱!只要把国难解决了,还钱的事不必提了。" 这张欠条对杨长银来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金钱象征,成了无价的荣誉。那张欠条的背后,藏着一次特殊的经历,那是与红军的深厚情谊。尽管时间推移,风云变幻,杨长银从未在任何场合轻易展示这张纸。
岁月如梭,红军离开了湖北,新的战士们带着红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杨长银心中清楚,这群人就是曾经的红军战士,他曾经获得的帮助与支持,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债务。而这张欠条依旧深藏心底,杨长银从未用它来为自己争取过什么,无论是因旧日地主身份被批斗游街,还是面临社会变故的挑战,他始终没有拿出借条为自己辩解。
岁月流转,十几年过去了,杨长银的岁月逐渐走到了尽头。在临终时,他将家人召集在一起,语重心长地叮嘱:“这辈子没有什么能够给你们的,唯一的就是这张欠条,哪怕遇到最困难的时刻,也千万不能拿它出来换钱。”他知道,这张欠条不仅仅是一张纸,它承载着一种责任、一份尊严,是他一生的信仰与坚守。说完这些话,杨长银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而那张欠条依然被深深封存,在杨家人的记忆深处,成为家族的精神财富。
随着新一代人的成长,杨长银的后代杨明荣面临着家庭的困境。2015年,杨明荣的妻子重病缠身,家庭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困顿无助的他终于决定打破家族的传统,将这张深藏多年的欠条拿出来。
工作人员听完杨明荣的讲述,恭敬地对杨明荣说:"大爷,您稍等,我这就向领导汇报此事。感谢您将这段历史带到我们面前,我们一定会妥善处理的。"说完,他小心地将欠条放进档案袋,快步走向领导办公室。 半个小时后,工作人员手捧一叠档案回到了大厅。他面带微笑地向杨明荣走来,轻声说道:"大爷,我们调查过了,这张欠条属实。当年红一军第一师的涂杏队长,确实在孝感一带驻扎过并借过款。现在,我们准备兑现当年的承诺,不知您意下如何?" 杨明荣闻言喜出望外,连连点头道:"那太好了!我这辈子,还真没指望能拿回这笔钱。你们肯还,那是共产党的信用啊!" 工作人员接着说:"我们查阅了当地的物价记录,考虑到货币贬值等因素,400大洋折合今天的币值,应该是4万元人民币。这笔钱,我们马上为您办理支付手续。另外,政府还要为您和您的爷爷颁发一面锦旗,感谢您们当年对红军的鼎力相助。"
这一事件的深远意义不仅仅在于金钱的偿还,更多的是对历史诚信的再次确认与重申。政府部门在处理这份历史遗产时,展现出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对革命精神的继承。而杨明荣的态度也为人们展示了对过去历史的深刻理解与责任感。他并不因生活的艰难而改变对祖辈遗留下来的承诺的态度,反而通过自己的行动完成了这份跨越时空的承诺。他对历史的坚持、对信任的维护,体现了一个人对民族大义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