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有位铁路局科长,卖掉老房子,拿出全部家当,打了580把大刀,用身份做

每日新知速递 2025-02-18 17:23:10

1938年,有位铁路局科长,卖掉老房子,拿出全部家当,打了580把大刀,用身份做掩护,冒死送到台儿庄战场。35年后,他儿子享誉全球,让全中国的人都吃上饱饭! 1930年9月7日,北平协和医院的产房里,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 接生的妇产科大夫,一把抱起这个新生儿,在产房记录本上,签下“林巧稚”的名字。 这个名字叫“袁小孩”的孩子,有一位聪慧美丽的母亲:华靖。她来自有天下第一江山美誉的镇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家闺秀,是镇江教会学校培育出的新女性。 1902年,那个女子缠足稀松平常的年代,华靖就能熟读英文,能用莎士比亚的诗句与传教士对话。 当这位精通英语的江南女子,去芜湖教书时,她的藤编书箱里,塞满了《简·爱》,《双城记》等世界名著,将现代文明火种,播撒在江淮大地。 餐桌前,她教孩子们用英文唱歌,5岁的袁小孩,眨巴着大眼睛问她:妈妈,为什么要学英语啊?母亲摸着他的头说:“因为,语言是打开世界的钥匙。” 袁小孩的父亲,叫袁兴烈,是国立中央大学的高材生,在担任德安县督学时,他极力推行新式教育,将《少年中国说》编入乡土教材,用文字点燃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 1938年,台儿庄战役爆发,33岁的他,爱国热情激荡满怀,他把祖上的老房子卖掉,砸锅卖铁,筹措资金,委托汉口兵工厂,打造了580把淬火钢刀。 一把把闪着寒光,刻着“杀寇”铭文的大刀,和一大批抗日物资,被他用铁路局科长的身份做掩护,冒死穿越烽火线,送到前线将士的手中。 当时,他的公文包里,还装着未完成的《国语拼音方案》手稿。回到书房里,他把儿子抱到膝盖上,给他讲解《论语》中的“君子务本”。 父母的开明教育,让袁小孩充满好奇心,总喜欢问东问西,父母却从不打压,而是耐心解答他各种奇怪问题。这种鼓励与支持,让他从小就养成了勤思好问的习惯。 7岁时,袁小孩一不小心掉进水里,差点淹死。可他不但没被吓坏,反而偷偷报名参加了省里的游泳比赛。 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天赋,一举拿下男子自由泳第二名,让老师同学纷纷刮目相看! 尽管父母希望他从政,可是长大后的袁小孩,却对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决定报考农校,立志为祖国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大学毕业后,他一头扎进农田。 当时的中国,粮食短缺,吃不上,吃不饱,袁小孩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大家伙吃上饱饭! 他将目标锁定在杂交水稻上。为了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他走遍了万顷良田,终于在1961年,发现了那株特别的水稻。这株水稻高大结实,穗子饱满,成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步。 他还将实验室转移到南方,全身心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研究中。他吃住都在试验田里,就连过年也不回家。 1974年,父亲袁兴烈确诊胃癌住院病重,他也没能陪在身边。但袁兴烈深知儿子的苦衷,他为儿子的事业感到骄傲,一年后,袁兴烈去世,至死,他也没让家人通知儿子。 袁小孩在海南,冒着烈日,记录杂交稻数据时,恍惚间,总能看见父亲在铁路调度室里,标注抗战物资运输图的身影。 那双接过580把钢刀的手,和他这双捧着金色稻穗的手,隔着时空,完成了家国情怀的传承。 1973年,袁小孩的努力没有白费,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了!他让全国人民吃上了饱饭!他,正是日后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91岁袁隆平因病逝世,他的灵车驶出医院时,天空飘起小雨,但送别的群众却将街道围的水泄不通,他们呼喊着“一路走好”,送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袁隆平虽然离世,但他的事业后继有人。他的弟子赵炳然,从1987年起就跟随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如今,赵炳然已年过花甲,但他依然奔走在研究前线。 他谨记袁隆平的教诲,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稻田里,努力攻克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难题。他不仅要实现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还要实现“杂交水稻全球覆盖梦”。 正如袁隆平晚年所说:“母亲给了我国际视野,父亲教会我民族担当,这才是最珍贵的遗传密码。” 袁家两代人,袁兴烈用他的刀为抗日将士斩杀敌人,他用一生为榜样,诠释了“民族担当”的真正含义,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理解并支持儿子的事业。 而袁隆平,继承良好家风,用他的田为中国人民端稳饭碗。袁家真是滿门忠烈,为国为民,为民造福,万世敬仰! 参考:大象网《袁隆平父亲袁兴烈档案在河南被发现》

0 阅读:63
每日新知速递

每日新知速递

每日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