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山西“煤老板”豪掷6个亿,在戈壁滩种下200万棵白杨树,8年一分不挣,亲友怒斥:脑袋进水了,花钱买罪受!不料,第9年,煤老板却打了所有人的脸,开始谱写“沙漠传奇”。 刘金启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 刘金启小时候就随父亲进入煤矿工作。 每天,他背着沉重的箩筐,进入深达数十米的煤矿,用铁锹挖煤。 挖完煤后,他不得不背着沉重的煤桶一路爬上煤矿坑道,再将煤送到指定地点。 那时,他的收入主要用于家用。 生活中的食物也是朴素的,常见的只有馒头和大锅饭。 在煤矿行业积累了一定财富后,刘金启并没有停下脚步。 2006年,刘金启刚过五十岁。 他无意间看到一则宁夏葡萄酒产业的招商宣传片。 该片介绍了宁夏正在着力打造的“葡萄长廊”,并向外界招揽投资。 出于好奇,他决定亲自前往宁夏考察。 当他来到贺兰山东麓时,这片土地荒凉、干旱,黄沙漫天,几乎没有绿树。 当地人的生活异常艰苦,年均收入不到1000元,许多孩子因为贫困无法上学。 就连一顿简单的餐食,也是冷馍馍和粗粮。 然而,他决定要在这里投资建葡萄园。 这一决定在同行的煤老板中认为,这里环境差,投入巨大,风险极高。 然而,刘金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投资,改善当地人的生活。 在考察后,刘金启一次性投入3000万元,承包了7500亩戈壁滩的土地,签订了30年的长期合同。 他并没有盲目跟风,他认为这里的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矿物质丰富,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 与此同时,刘金启还清楚地意识到煤炭行业虽然暴利,但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而葡萄酒产业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他深知,在煤矿行业的黄金十年后,行业的发展面临瓶颈。 因此,他决定转型。 此外,刘金启还曾有一次与朋友聚会时,偶然品尝到一瓶价值2万元的进口红酒。 这一经历激发了他对葡萄酒市场的浓厚兴趣。 第一次种植葡萄的实验以失败告终,原因是没有对葡萄苗周围进行任何防护,强风将他们连根拔起。 即便如此,刘金启并没有气馁。 他购买了200多万棵白杨树,围绕葡萄园的五个村庄建设起一道“风沙墙”。 同时,他修建了数十公里的水渠,引黄河水灌溉葡萄苗。 为了便于当地村民用水,他还额外花费资金修建了额外的水渠。 尽管如此,葡萄的种植仍然不容易,土壤质量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金启收购了大量牛羊粪便,用来改善沙石土壤的质量。 他全身心投入葡萄园的建设与改良。 刘金启对葡萄酒的品质极为重视。 他引进了全球顶级的葡萄种植和酿酒专家。 2014年,经过8年的艰辛努力,刘金启终于迎来了葡萄酒的第一场品鉴会。 在宁夏贺兰山的一个大厅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品酒师纷纷表示赞赏,称这款葡萄酒的口感与波尔多的葡萄酒不相上下。 这一刻,刘金启内心的所有疲惫都得到了回报。 然而,市场却并未如他所愿。 国内消费者对于国产葡萄酒并不买账,甚至一度处于滞销状态。 对此,许多人建议刘金启将酒标改为进口。 但刘金启拒绝了这一提议,他坚持认为,国产酒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荣耀。 他的家人和朋友因经济压力而产生了不满,甚至想要放弃这个项目,刘金启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 2015年,在“法国吉伯特国际红酒挑战赛”中,这款来自中国的葡萄酒脱颖而出,赢得了金奖。 随着葡萄酒的崭露头角,曾经的冷清市场逐渐热络,订单源源不断。 刘金启的葡萄园不断扩展,面积从最初的7500亩扩展到现在的3万多亩,解决了当地1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与此同时,他还开设了100个小酒庄,帮助其他有意进入葡萄酒行业的人。 如今,宁夏的葡萄酒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 当地的村民们收入显著增长,从原本的4000元年收入提升至40000元。 刘金启的发迹并没有让他陷入生活的奢华陷阱。 与许多炫富的煤老板不同,他并未迷失于名牌。 他不穿昂贵的衣物,不戴名表,吃住行都与普通人无异。 身边也没有保镖或是专职的女秘书。 参考文献:[1]宣晓伟,车文辉,吴振磊,董亚宁.专家眼中的西部大开发25年历程——我国西部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J].西部大开发,2024(4):110-115
18年前,山西“煤老板”豪掷6个亿,在戈壁滩种下200万棵白杨树,8年一分不挣,
墨色绘梦师
2025-02-18 17:18:23
0
阅读: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