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周总理在中南海会见沈醉等人。一见到沈醉,总理便笑着说:“沈醉啊,你

浮生的若梦浅酌 2025-02-18 17:14:22

1963年 ,周总理在中南海会见沈醉等人。一见到沈醉,总理便笑着说:“沈醉啊,你可把我害惨了,因为你,我好几天没睡好觉啊!我对你的东西太着迷了!”一旁的沈醉听后,有些不好意思了。 在民国时期的特务圈中,沈醉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戴笠的心腹,他曾执掌军统要职,却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良知。 在众多军统特务眼中,沈醉有着与其他特务完全不同的行事风格。他从不沾染烟酒,更不会出入烟花之地,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处世准则。 这样的生活作风在特务圈中显得格格不入,却让他赢得了戴笠的特别信任。在一些重要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沈醉常常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判断。 1936年,戴笠下达了暗杀鲁迅的命令。沈醉带领手下在鲁迅住所周围进行了详细的踩点,甚至租下了对面的房子准备行动。 然而,在观察了鲁迅的日常生活后,沈醉却放弃了这个任务。他亲自向戴笠解释:"鲁迅先生是一位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学者,我实在无法对他下手。" 这样的勇气在当时的军统系统中是极为罕见的。面对下属的直接抗命,戴笠也只是说了一句"下不为例"就放过了这件事。 这些选择背后,是沈醉母亲多年来的谆谆教导。"可以不做官,但必须要做人"这句话,一直影响着他的处事原则。 到了1949年,历史的车轮来到了转折点。当时在云南任职的沈醉,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 在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沈醉选择了支持卢汉起义。他以自己的名义召集了包括徐远举、周养浩在内的重要人员,共同商议起义事宜。 这个决定的背后,有着对国民党政策的深深失望。特别是在目睹了国民党高层的种种行为后,沈醉对这个政权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 1949年底,沈醉被移送至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这个管理所与他想象中的监狱完全不同。 在这里,战犯们不仅能得到良好的生活照料,还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思想教育。管理所定期为他们安排体检,对于生病的战犯更是全力救治。 通过系统学习,沈醉对新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开始主动配合改造工作,积极揭露军统特务系统的内幕。 在揭发材料中,沈醉详细记录了军统特务的众多罪行。其中包括徐远举参与迫害江姐的具体细节,以及周养浩在杨虎城被害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这些揭发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沈醉的态度十分诚恳,所提供的信息也都经得起验证。 1960年,沈醉因表现突出,被列入第二批特赦人员名单。他也由此成为了第一个获得特赦的军统特务。 获得新生后,沈醉并没有就此满足。在1961年初,他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这一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沈醉。周总理对他说:"既然你想为人民做事,不如把军统的内幕写出来,为历史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在场的陈毅元帅也对沈醉说:"一定要写真实的事情,不能凭空编撰。"这些话给了沈醉极大的鼓励。 接受建议后,沈醉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他首先完成的是《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戴笠的为人处事和军统的内部运作。作为戴笠的亲信,沈醉的记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写作过程中,沈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既不回避自己的过错,也不夸大他人的罪行。 这种写作态度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周总理甚至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真实、太吸引人,而熬夜读完。 从此,沈醉开始担任中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这个职位让他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精神的升华与坚守 在《我所知道的戴笠》取得成功后,沈醉继续他的写作事业。他又相继完成了《军统内幕》、《我这三十年》等多部回忆录。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军统组织的运作方式,更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沈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在写作过程中,沈醉始终保持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他的文字既不回避自己的错误,也不夸大他人的过失,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这种实事求是的写作风格,让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不少历史研究者通过他的著作,对军统组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963年的国宴招待会上,周总理再次提到了沈醉的作品。总理说他因为读沈醉的书而熬夜,这种评价让沈醉的作品获得了更多关注。 对于一个曾经的军统特务来说,能够得到这样的肯定实属不易。这不仅是对他写作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改造成果的肯定。 然而,沈醉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台湾的家人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 他的母亲因思念而郁郁寡欢,最终在台湾去世。妻子带着孩子们改嫁,只有小女儿沈美娟设法回到了大陆。 1980年,组织帮助沈醉在香港与二女儿沈逸云相见。这次相聚虽然短暂,却让这对分离多年的父女有了弥足珍贵的团聚时刻。

0 阅读:30
浮生的若梦浅酌

浮生的若梦浅酌

浮生若梦浅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