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陕西女子寄140元给新疆大叔治病,祖孙三代苦寻恩人53年。
命运的齿轮在1964年的新疆哈密开始转动,一个普通的维吾尔族家庭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困境,家中顶梁柱阿不都·卡斯木身患怪病,身上长满肉瘤,当地医疗条件有限,父子二人不得不踏上前往乌鲁木齐的求医之路,火车上,拥挤的车厢、来往的乘客,都对这对父子投来好奇或畏惧的目光。
这时,一个身穿军大衣的年轻女子出现了,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躲避,而是蹲下身来,仔细观察阿不都·卡斯木的病情,并关切地询问他们的情况,西安军医大学的学生王香莲寒假回乌鲁木齐探亲时,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建议他们去乌鲁木齐军区医院看病,这份善意就此传递开来。
回到家中,艾外都·阿不都一家依然笼罩在疾病和贫困的阴影中,前往乌鲁木齐的路费对他们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更遑论后续的治疗费用,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际,一封来自乌鲁木齐的信件带来了希望。
王香莲信守承诺,写信询问他们的情况,并敦促他们尽快就医,两地书信的来往,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也让艾外都·阿不都一家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信中,王香莲不仅表达了关心,还寄来了钱款,这对于经济拮据的艾外都一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经过多方努力,在政府和亲友的帮助下,艾外都·阿不都终于凑齐了路费,带着父亲和母亲前往乌鲁木齐医学院就诊,在举目无亲的城市,王香莲的出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王香莲不仅通过信件持续鼓励他们,还托亲戚朋友送去水果和点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王香莲的持续帮助,让阿不都·卡斯木更有信心战胜病魔,最终,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他康复出院,这份恩情,艾外都·阿不都一家铭记于心,阿不都·卡斯木更是认王香莲为干女儿,从此,艾外都·阿不都多了一个姐姐。
生活似乎回到了正轨,但命运的考验并未结束。几年后,阿不都·卡斯木的病情复发,为了更好的治疗,也为了能当面感谢王香莲,父子二人选择前往西安求医。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王香莲已经毕业并被分配到东北工作,这次西安之行,他们注定要失望而归,虽然未能见到王香莲,但西安陆军医院的医生护士对他们格外照顾,这让他们感受到王香莲的影响力,后来,他们又辗转到上海华山医院接受治疗,阿不都·卡斯木的病情终于得到根治。
回到新疆后,他们再也没有收到王香莲的来信,仿佛人间蒸发一般,虽然心中充满遗憾,但艾外都·阿不都一家始终没有忘记这位恩人,1981年,阿不都·卡斯木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将与王香莲来往的信件交给儿子,并嘱咐他一定要找到王香莲,当面表达感谢,这份遗愿,成为艾外都·阿不都心中沉甸甸的责任。
接下来的几十年,艾外都·阿不都的生活并不平静,他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承担起照顾瘫痪妻子的责任,寻亲的计划一次次搁浅,但他从未放弃,他将与王香莲的故事写进日记,珍藏在铁盒里,也一遍遍地讲给孩子们听,希望这份感恩之心能够代代相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寻亲的希望再次燃起,艾外都·阿不都的女儿将王香莲的信息发布到网络平台,希望能借助网络的力量找到她,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他们终于联系上了王香莲,并在北京实现了跨越半个世纪的重逢。
重逢的场景感人至深,两人紧紧相拥,泪流满面。王香莲解释了失联的原因,当年她在前往东北的途中丢失了行李,其中包括艾外都·阿不都一家的地址,从此失去了联系,而艾外都·阿不都一家,则将王香莲的善举铭记了53年,这份坚持和感恩,令人动容。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两个家庭的重逢,更是对社会责任、人与人之间互助与关爱的深刻诠释,王香莲的善举,源于她作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尊重;艾外都·阿不都一家的坚持,源于他们对恩情的珍视和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