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被称为 “智驾元年”,2025 年智驾竞争愈发激烈,比亚迪等车企计划在 15 万级甚至 10 万级车型全面标配高阶智驾。然而,这一趋势却引发消费者担忧。
高阶智驾呈现 “红与黑” 两面。一方面,它给部分消费者带来便利,如问界新 M7 缓解长途驾驶疲劳,理想 L6 在复杂路况助力安全驾驶。但另一方面,2024 年相关事故频发,技术故障、消费者过度依赖等导致问界新 M5 撞羊、小米 SU7 自动泊车剐蹭等事件,让消费者对其安全性存疑。
此前,高阶智驾入门车型多为 30 万元级,现因市场内卷,部分车企试图将其下沉至低价市场,如深蓝 S07、小鹏 MONA M03 等。但企业追求 “科技平权” 又要保证盈利,可能缩减其他成本,影响产品质量。车质网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新能源车质量问题投诉占比超五成。
多数预算十万左右的代步车消费者,更关注车辆基础性能、安全配置和续航可靠性,对高阶智驾需求不高。密歇根大学调查也表明,普通消费者倾向自己掌控车辆。不过,他们对车道保持等基本辅助驾驶功能高度认可。
在高阶智驾技术未达绝对安全且价格亲民前,10 万 + 车型应注重品价比,做好基础智驾功能。当下,实现人手一辆高阶智驾汽车,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