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尼克松想给周总理扫墓,但秘书却告诉他,没有墓可扫。周总理的骨灰已经撒向他热爱的中国大地。 尼克松听后流下眼泪,他惊讶地发现周总理是如此无私,没有留下财产,也没有子女。即使在去世后,他也没有墓碑。尼克松静下来后说,周是一个不需要墓碑来纪念的人。 1976年,周恩来逝世。 邓颖超遵照他的遗愿,决定将周恩来的骨灰撒向大江南北。 几天后,邓颖超召集了西花厅党支部的成员,张树迎和高振普两位曾与周恩来亲近的工作人员,商讨具体的骨灰撒放事宜。 尽管她自己身患疾病,无法亲自执行这一行动。 张树迎和高振普带着邓颖超的嘱托,前往北京的玉泉山、京密引水渠等多个地点,考察合适的撒骨灰地点。 然而,1月的北京寒冷异常,几处地点的条件均不理想,特别是一旦骨灰洒落,民众很可能会集体前往,争相搜集这份纪念之物。 于是,中央决定,由一架飞机执行这项任务。 骨灰盒被党旗覆盖。 邓颖超在此刻打开了骨灰盒,用双手触摸着周恩来的骨灰,泪水在她的眼中打转。 此时,在天色渐暗时,他们到达了通县机场,一架苏制安-2型小飞机静静停放在一旁,准备起飞。 飞机顺利起飞后,第一把骨灰从飞机舷窗撒向了北京的上空。 周恩来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光,参与了五四运动,直至他担任国家领导人,几十年来,他在这里与人民共同奋斗。 他曾亲自监督并参与了北京市的建设。 密云水库作为周恩来关心的重要水利工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水资源十分匮乏,周恩来在这一背景下,推动了几项关键水利工程的建设。 他曾亲自参与策划并指导了包括密云水库在内的多个水库的建设。 密云水库规模宏大、对于保障首都水资源至关重要。 1958年,周恩来带领国务院一行来到密云,他不仅对水库建设提出了精确的技术要求,还与专家们共同探讨了坝址规划。 天津也是他生命历程中极为关键的地方之一。 周恩来自小在天津生活和求学。 在1928年的一次危机中,周恩来在天津险些被捕。 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化险为夷,最终得到了亲戚的帮助脱身。 滨州的黄河入海口则是周恩来选择安放自己最后骨灰的地方。 黄河代表了周恩来对母亲的深情和对国家的爱。 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复兴而奔波,而他的骨灰撒入黄河,则意味着他对大地、对人民的最终回归。 1976年,一架标有中国国旗的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 飞机上走下的是曾经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夫妇。 此时的尼克松,已经不再是美国的总统,而是一个普通的公民。 四年前,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去总统职务。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却向他伸出了友谊的橄榄枝,邀请他再次访华。 虽然此行的身份不同于上次,但中国方面仍然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 然而,就在一个月前,周恩来总理因病去世。 周总理曾是他最亲近的朋友,在四年前的访问中,两人有过深厚的交情。 当他抵达中国后,便询问是否可以前去扫墓。 令他惊讶的是,秘书告诉他,周总理的遗体已经按照他的遗愿火化,骨灰撒入大海。 这一消息让尼克松不禁潸然泪下。 1972年,尼克松在访问结束后多次提到,周恩来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在与周恩来接触的过程中,尽管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分歧,但周恩来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周恩来的谈判技巧广受推崇,他不仅在实质性问题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还善于处理象征性问题。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提到,周恩来通过一个简单的握手,向他展示了中国在面对外交挑战时的成熟。 尽管两国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周恩来始终坚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此外,无论是长时间的谈判还是应对突发的外交危机,周恩来始终表现得冷静而理智。 周恩来的成熟与自信不仅源于他丰富的国际经验,也与他在革命和建国过程中所培养的坚定信念相关。 参考文献:[1]张少春.团结与改造:周恩来民族团结思想研究[J].思想战线,2024,50(4):51-62
1976年,尼克松想给周总理扫墓,但秘书却告诉他,没有墓可扫。周总理的骨灰已经撒
烟火人间诗
2025-02-17 17:29:47
2
阅读:1109
用户17xxx41
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