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9岁的魏世杰,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家乡山东青岛,结束了他的核武器研发生涯。本来要过退休生活的,但是没想到意外来了,他的妻子与女儿接连企图自杀,儿子也有智力缺陷,支离破碎的家庭,压的他喘不过气。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你珍惜什么",2018年,当77岁的魏世杰说出这番话时,《朗读者》现场的观众无不动容,谁能想到,这位满头银丝、目光慈祥的老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人生起伏。 魏世杰的人生轨迹,从1941年2月出生在山东即墨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开始,聪颖的他,1964年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然而正值国家开展"两弹一星"工程,急需大批理工科人才。 怀揣报国之心的魏世杰,做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选择——加入核武器研究队伍,年轻的魏世杰,告别了家人,只身来到位于戈壁滩上的核试验基地。 在这片无垠的黄沙之上,他与其他科研工作者们,日夜奋战在核武器试验的第一线,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们甚至要隐姓埋名,与外界彻底隔绝。 在艰苦的环境中,魏世杰常常以写作科普文章的方式,排遣内心的孤寂,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他用一支笔,记录下了铁马冰河的峥嵘岁月,也留存了自己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1990年,49岁的魏世杰,在核武器研究战线上已经奋斗了整整25个春秋,为了国防事业,他牺牲了个人和家庭,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当他满怀憧憬,准备和妻子带着孩子,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青岛,开启退休生活的时候,噩耗却接踵而至,原来,长期缺失父爱的魏世杰的一双儿女,都患上了严重的疾病。 女儿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儿子则有智力残疾,更让他揪心的是,妻子因常年照顾生病的孩子,再加上丈夫的长期缺位,已经罹患重度抑郁症。 魏世杰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缺失,给妻儿带来了多么沉重的打击,女儿时常在梦中尖叫,并多次试图用刀割腕自杀,而妻子的泪水,更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魏世杰的心。 家庭,这个他魂牵梦绕的港湾,竟已支离破碎到了这般地步,面对家庭的种种不幸,魏世杰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坦然面对,他深知自己曾经的选择,已经无法挽回时光的流逝。 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弥补妻儿内心的创伤,从那时起,魏世杰毅然扛起了照顾妻儿的重任,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先给儿子喂饭,帮他洗漱穿衣。 然后再带着早餐,到妻子和女儿的房间,监督她们按时吃药,魏世杰详细记录着两人的病情变化,并且学习各种护理知识,只为能更好地照顾她们。 他还经常带女儿到阳光明媚的公园散步,用爱心融化她冰冻的心灵,渐渐地,在魏世杰不懈的努力下,妻女的病情开始好转,女儿不再做噩梦,也不再伤害自己。 妻子脸上也重新有了笑容,儿子在魏世杰的悉心教导下,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自理能力,尽管照料家人占据了魏世杰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依然没有放弃科普写作的爱好。 每天晚上,当妻儿都安然入睡后,魏世杰会开始挥毫写作,那些曾经在戈壁滩上写就的文字,再次在纸上绽放光彩,魏世杰常常对人说:"我这一生,既没有给国家领导人当过顾问,也没有成为院士,但我为祖国的核武器事业,默默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这是我毕生的骄傲。" 这个普通而伟大的老人,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他把个人的命运,紧紧地与祖国和家庭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家国情怀中升华了自我。 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魏世杰,依然以乐观开朗的态度面对生活,尽管两鬓染霜,但每当谈到自己的人生选择时,他依然双目炯炯,精神抖擞。 "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魏世杰的人生信条,无论是投身核武器研究的激情岁月,还是照顾家人的暮年时光,他始终在平凡的人生中,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2024-10-28《面对面丨为国隐姓埋名26年 核弹专家“与苦难握手言和”撑起整个家》
1993年后,三峡100多万人都迁移,当时有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等11个省可供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