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在解放初期是八总部,由于机构臃肿,职责交叉重叠。在张爱萍上将的建议下,中央决定撤销了五个总部,只保留三总部。并分别并入总参,总政,总后。 1930年,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多个军事机构,但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然是全国军事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中心。 到了1931年,临时中央政治局成立,并设置了一个军事部。 同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开始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指挥体系,涵盖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经理部等多个部门。 此后,军委的机构逐步健全。 1934年,红军在长征开始后,军委和总部按照战斗部队形式整编。 解放初期,解放军的组织结构曾设立了五大军种和八大总部。 五大军种包括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和公安军,其中防空军和公安军相对鲜为人知。 防空军由地面防御力量构成,与空军在职能上有很大重叠,但其缺乏独立的飞行器,防空军的存在显得格外低效。 而公安军则是由大量野战军改编而来,兵力庞大,但其与省军区、内卫部队之间的职能冲突加剧了组织的内部分裂。 张爱萍将军提出建议撤销不必要的总部和军种,保留最核心的参谋、政治和后勤部门。 然而,这一提议并未得到普遍认同,尤其是防空军的领导人杨成武表示强烈反对。 但在彭德怀、粟裕等高层的支持下,张爱萍逐步推进了这一改革,并最终成功地整合了军队结构。 此外,这一时期,解放军成立了财务部,并且不再由总后勤部直接管理。 财务部独立运行,担负起国防预算编制和经费使用的监管责任。 杨立三担任部长时,财务部下设多个业务局。 然而,在总后勤部的运作中,财务部的独立性使得后勤保障的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响应。 总后勤部每天都需花费大量资金来支持军队的供应工作,而财务部则只在每周提供一次资金。 总后勤部副部长洪学智对此提出了批评,并建议将总财务部归总后勤部管理。 洪学智的观点得到了总后勤部部长黄克诚的支持。 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历史最为悠久。 它的前身可追溯到南昌起义时的红军总参谋部,建国后于1954年正式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1954年,总参谋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军的军事指挥与战略部署,直到2016年随着军改的推进,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军事委员会联合参谋部。 与总参谋部几乎同时成立的是解放军总政治部。 其历史起源也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尤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的设立。 建国后的总政治部,负责军队的政治工作、意识形态管理及部队的纪律监督等任务,直到2016年,经过军改后更名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工作部。 解放军总后勤部的职能则更加侧重于物资供给、运输和补给等。 总后勤部于1954年正式成立,并持续运作至2016年。 总后勤部的角色在战时尤为重要。 首任部长黄克诚大将,为这一部门的建设与运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比之下,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的存在时间较短。 该部于1950年成立,主要负责军队干部的管理。 然而,由于职能的调整,该部门在1958年被撤销,功能被并入到总政治部。 类似的,还有解放军总军械部。 1951年,该部由总后勤部的军械部与炮兵军械部合并而成,并在1954年正式更名为总军械部。 它主要负责武器装备的采购、储备和管理。 1957年,该部并入总参谋部。 此外,解放军训练总监部也于1955年成立,负责全军的军事训练。 它的存在时间为3年8个月,直到1958年,随着职能的调整,该部门被并入总参谋部。 武装力量监察部的成立时间为1955年,负责对军队的武装力量进行监察,但由于体制调整,该部门仅存续了3年5个月。 其监察职能被重新分配到其他总部之后,该部门也随之撤销。 新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体制逐渐成型。 这一体制持续了40年。 进入21世纪,1998年,中央军委决定对武器装备管理体制进行再度调整。 原国防科工委的职能被整合进解放军总装备部,结合总参谋部和总后勤部的相关单位,共同组成了新的四总部体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从“三总部”体制转向“四总部”体制,总装备部负责全军武器装备的管理,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则继续各自分管军事、政治和后勤事务。 参考文献:[1]张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解放军八大总部[J].党史博览,2018,0(4):34-40
我军在解放初期是八总部,由于机构臃肿,职责交叉重叠。在张爱萍上将的建议下,中央决
婵媛的素影
2025-02-17 17:21:32
0
阅读: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