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采访濮存昕,非常直截了当说:“我问你一个比较俗的问题,你们人艺的演员,演一场话剧最高能够拿到多少片酬?”
她又好奇地问:“像宋丹丹、何冰这些在外面拍一集戏就能赚几百万的大腕,回来人艺,你们也给1500?”濮存昕乐呵呵地说:“没错,不管他们在外头多火多有钱,一回到人艺的舞台,最高还是1500,这是咱们的老规矩了。宋丹丹前阵子还逗我呢,说要给她加到3000,但我死活没答应,毕竟在人艺,你就是天皇老子,回来也得按老传统来。”杨澜好奇地问:“那你自个儿的片酬咋样啊?”濮存昕咧嘴一笑:“嘿,我跟他们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现在还捞不着1500块呢!”杨澜一听,眼睛都瞪圆了,心想这些演员咋还乐意往人艺跑,片酬跟打发叫花子似的。濮存昕见状,慢悠悠地说:“艺术家跟演员,那可不是一档子事儿——演员嘛,就爱追名逐利,可艺术家呢,心里头装的是理想,外界那些风吹草动根本动不了他们。这股子劲儿,是人艺老一辈传下来的宝贝,得一代一代往下传。”
虽说人艺给的片酬少得可怜,但这儿可都是怀揣理想的艺术家,心里头有杆秤,外界咋诱惑都不带眨眼的,活出自己的风采。这精神头儿,后人得学着点儿。估摸着,这就是濮存昕死磕话剧的原因吧。成功啊荣誉啊,固然重要,可心里舒坦、乐呵才是正经日子。
杨澜那疑惑的小眼神儿,濮存昕看在眼里,笑而不答。他有自己的小九九。1953年落地的濮存昕,打小就被老爹领进了话剧的门儿。这么多年,他一直保持着话剧艺术家的那股子轴劲儿和高风亮节,连闺女濮方都被他带跑偏了,以后的人生路都跟着他的脚印走。咱可不能拿钱多钱少来衡量话剧演员,话剧,那可是艺术,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股子精神,让演员们在商海的大浪里稳住身形,话剧那独特的价值,杠杠的!所以嘛,人艺那帮老戏骨才成了后辈们心里的“大神”。他们用一辈子的故事,给咱们上了一课:啥叫真正的艺术家范儿。钞票啊、名声啊,那都是浮云,飘忽得跟做梦似的。但精神头儿和理想,那可是咱们人生路上的避风港,能带着咱们穿过风雨,找到活着的价值。估计濮存昕也是这么想的,要不他咋能这么死心眼儿,一直守着话剧不放呢!
鱼之愚
他没说的是:我在这里是一千五。可我那边也是几百万呀。没有那边的,这边我能呆住吗?早饿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