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是对现在来说非常落后的工艺,也导致中国古代数千年来一直没有大跨度的建筑。 榫卯结构,主要目的是为了连接方便,连接处牺牲了材料的强度,在结构力学来讲,也就是个铰结点,只能承接拉力和压力,不能承接弯矩作用,强度很低,现代建筑、桥梁都不可能采用榫卯结构。 实际上即便是紫禁城的雄伟太和殿,本质上也和茅草屋没啥区别,建筑本身严重依靠木头本身的性质,找不到大木头建筑就只能缩小,跨度稍微大一些,就得用柱子来顶,五六十米的建筑用了72根大柱子来支撑。 隼卯结构在中国古代太重要了,在地振中隼卯结构的房屋不容易倒塌,做得好的隼卯家具几十年也不松动。当然这些都没办法与现代材料与工艺相比较。 榫卯结构是落后的工艺,但它存在上千年了,即便现代建筑不采用,它也有存在的价值。 榫卯结构,凸为连接方便,但连接处材料强度降低,导致它只能承接拉力和压力,不能承接弯矩作用。 榫卯结构强度很低,但放在古代建筑上它就是个奇迹。 有人说: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是中国最古老的木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118年,也是世界最高最古老的木塔之一。它高达67.31米,相当于20层楼高,全部由2600多吨红松木构建,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应县木塔采用了全榫卯结构和双层八角形结构,这种刚柔相济的设计能够吸收冲击能量,具有强大的抗震性能。它经历了七次大地震、四十多次震动和两百多次炮击,依然屹立不倒。事实跨度还是小。 其实隼牟结构是因为我们古代匠人当时在处理大型木质建筑时,没什么其余的好办法,钉子古代有,但是一是当时冶炼技术落后,纯手工磨制,造价高昂,二是铁器多为熟铁,柔韧性和延展性较好(适合塑型),但是应力就不行了,可以想一下,如果按照古代建筑,要把梁、檩和椽连接,需要多粗的钉子,铁钉的存在就很尴尬了,只在一些后期添加的梁柱板处及隐蔽处使用。 当时有跟的古代生产力水平,造成了榫卯的普遍使用,是种无奈的限制结果。若是古代有当代众多种类的金属辅助连接件,榫卯结构就会用得非常少啦。
难怪古代还需要给下人发工资…
【73评论】【108点赞】
tb138586355
现在德国研究榫卯比国内还执着,看看人家弄的大跨度榫卯结构再说话吧
言贩子
现在的家具都是用螺栓连接,钢和木头谁磨得赢?时间稍微一长,木头就被螺栓磨坏了,然后就烂了,现在的东西,都是巴不得你赶快用坏,然后你才好买他们的新东西。我家有个八仙桌,我外公年轻的时候买的,现在都没坏,以前的东西都是希望你能用得久一点,做产品,指导思想都不一样了。
人文热点
沙子
年华无信
[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