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济,为啥苏俄失败而中国成功了?因为双方改革方式完全不一样。一个是王莽改制,揠苗助长,最终戊戌夭殇。一个是缓行以致远,不急不躁,终成伟业。 其实,改革是个中性词,并非一抓就灵。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我国古代经历过无数改革与变法。 当今世界,也有很多国家在改革和变法。比如,懂王上台不到1个月,天天出新政,跟“戊戌变法”似的,把美利坚搅得天翻地覆。但改革从来都是操刀剜疽,艰难险阻。成功从来都是小概率事件,即便成功,也会产生一堆后遗症。 “夫变法之难,难于移山填海。积弊如山,非一夕可摧;旧制如磐,岂一时可撼?”比如近代国家都经历过土改,但真正凤凰涅槃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被烤熟掉地上,稀碎一地。 近半个世纪以来,真正改革成功的典型是中国,改革失败的典型是原苏联加盟国。其实,这两个典型都经历了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经济改革又都经历了市场化和私有化。 双方最大区别就在于,苏俄、白俄和乌克兰等国家都是先政治改革,后经济改革。经济改革又是市场化和私有化同时进行,而且非常激进,宛如雷霆裂帛,不失败才有鬼了。 “种树者必待十年之荫,筑台者先垒九层之基。”我们则恰恰相反,春雨润物,徐徐图之。先经济后政治,先市场化后私有化,稳健而不激进,先实验、后总结、再推广,按部就班,不急不躁,缓行以致远。 当初,原苏联加盟国各自突围,狂奔在资本主义大道上,市场化与私有化齐飞。昨天,大伙还在一口锅里吃饭,依靠苏联计划委员会指令搞生产,国家统一定价。今天,不仅要以市场定价格,还允许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自由买卖。 那问题来了,厂子和相关实物到底估值多少钱,到底由谁来评估,估价之后由谁来购买……千头万绪,最终烩成了一锅浆糊。因为没有长期市场化培育民营经济,既没有民企购买国企产权,也没有会搞市场经济的企业家,咋办呢? 官僚权贵和国企管理者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投机者。但这些人既没钱又不懂市场,只能引入西方资本,把国有资产弄到手后再倒卖给西方,当倒爷赚差价。 比如,莫斯科吉尔汽车制造厂总资产约10亿美元,结果以400万美元卖给了私人财团。莫斯科化工进修学院资产价值1亿美元,结果以7万美元卖给私企……折腾几年,就陷入了寡头经济的深渊。 一旦出现寡头经济,寡头就必然会寻求权力以自保,然后就出现了寡头政治。乌克兰就是这样一路寡头到底的,走上了如今的死路,为啥?因为寡头没有祖国! 当时,白俄也是市场化和私有化同时进行,好在老卢1994年上台后,放弃休克疗法,及时叫停了激进私有化,只对国企进行有限改革,最终阻止了白俄滑入寡头经济的深坑。 俄罗斯之所以能挺过来,是因为老叶急流勇退,及时止损。有些人不理解老叶为啥会选择一位克格勃?因为老叶深知,俄罗斯已积重难返,只有熟悉并掌握国内外情报的狠人,才能搞定这帮寡头。 事实证明,老叶最后一次选择挽救了俄罗斯。克格勃挽大厦于将倾,最终从寡头手里夺回了关键资源和关键产业的控制权,把俄罗斯拉出了寡头经济的泥潭。我们则采取了几步走策略,分阶段改革国企。 1978-1992年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说到底就是“放权让利”,激活企业活力。但只涉及经营权和承包权,压根就不涉及产权。 1993-2002年是制度创新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保留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国企,比如石油、电力、水利和交通等。对中小国企则实行改制、兼并或破产,最终把国企数量减少了一半。 2003-2012年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阶段,也就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企开始更加注重资产管理和运营效率。2013年至今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也就是混改。比如,中国联通引入腾讯、阿里等民资。 从1978年到2013年,我们整整搞了35年市场化改革,才最终涉及到大型国企产权改革。即便如此,我们也是优先国内民资,外资虽然也可以参与,但也就是重在参与而已。 看到没?我们整整等了35年,才等到我们自己的民企参与国企混改。说实话,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一件极其需要历史耐心的事情。但苏俄却无丝毫耐心,从开始就把国企产权向外资开放,一竿子插到底,结果把底捅了大窟窿。 其实,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我们注重国企大树,也注重在大树周围培育民企小树,建立良好的经济森林。 苏俄经济则只有公有制经济,又不想日拱一卒,通过市场化培育民企。结果国企大树一枯萎,苏俄经济就完犊子了。中国经济森林,即便枯萎一些树木,但只要雨水充足,温度适宜,立马就能复苏,长成茂密的森林。 革故鼎新四十载,履冰淬火愈峥嵘,此非一役之功。星燧贸迁,终见龙腾四海;风云荡涤,始成华夏重光,再续炎黄浩气!
2.21日机器人概念主力流入个股30强!
【12点赞】
用户10xxx28
你认为成功了吗
-
现在不用在街上硬拉人问姓不姓福。只要看看结婚率,生育率就知道有没有成功
清风明月
基础不一样